一节课的感想 教学随笔 大峪一中 王飞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每次上课,我都生怕自己有哪点讲漏了,或者讲不明白,所以渐渐地我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填鸭课堂”,不管学生理解多少,我都要使用各种方法让他们明白,所以学生没了兴趣,课堂死气沉沉,我自己也感觉非常疲惫。 在讲授《爸爸的花落了》这一课时,课堂上旧景重现,看着孩子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强忍住心头的一阵烦躁对学生说:“这一课不讲了,大家这节课预习,下节课我们来个比赛,我们比赛朗读,看谁读的好!”本来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可是没想到孩子们的脸上竟然明显浮现出活灵活现的生机,那一节,打家读的尤其用心。 在随后的朗读比赛中,孩子们给我的惊喜很大。原本不愿抬头不愿张嘴的学生,竟然有几个人主动举起小手,竞相朗读,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我发现很多孩子都读了坐着参加小学毕业典礼,并且听低年级同学给自己唱骊歌的一段,一部分展示的同学甚至读着唱着,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竟然自己组成一个组合,男生读,女生唱来当做背景音乐。问及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时候,大家争相恐后的回答,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也唱了这个歌曲,所以特别有感觉。接下来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和学生回忆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并和文中做比较,接着孩子们还饶有兴致的进行了即兴写作。 这节课也许我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对重点字词一字一句的赏析,但是我觉得这节课尤为珍贵。这节课后,我认识到语文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我们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召唤师,我们的任务是召唤起孩子们相同的体验,从而轻松的理解文中的感情。只要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那么对于课文的分析将不再是难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长。 要想学生在学习时,能找到相同的体验,从而产生共鸣,首先必须丰富学生的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库”。这就好比要想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拿出积木,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拥有自己的积木。鼓励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多观看影视著作等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达到这个目的。当学生制造出属于自己的积木之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讲自己的积木收入自己的框----记忆库中,唯一的途径就是教会学生观察。留心身边的一花一木,一人一景,记住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学生禁锢于课堂禁锢于课本知识,固然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但是却在无形之中打压了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学,才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06e846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