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理性行为理论 在心理学的领域中解释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一项任务(Ajzen, 1988)。在解释或预测行为的理论中,Ajzen和Fishbein(1980)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在预测或解释某一特定或某一类的行为的表现上,比起过去研究者试图单纯以其它构念(如:态度、个人特征、人口变量等)解释行为的表现更佳(如图2-3)。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意愿引起的,而行为意愿又是两个基本决定要素的函数,一个是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另一个是反映社会影响的主观规范。其中,两项基本假设:(1)人们大部分的行为表现完全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态度),且是理性的。(2)人们实行某项行为的行为意愿是影响行为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而其中影响行为意愿的两大因素分别为:个体实行某行为的行为态度和影响个体实行该行为的主观规范。 对行为的信念 态度 对结果的评估 行为意愿 主观规范 图2-3 理性行为理论 采用行为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于执行某种行为所感受到好或不好,或是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态度是在对某一事物的体验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时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或是个人感受到特定参考团体对于采取或不采取行为的渴望的程度。此两大因素都是通过行为意愿(Intention)间接去影响行为。 行为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所影响的,且Ajzen & Fishbein解释,在个人行为当中,最直接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就是行为意愿。而态度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SN)是决定行为意愿最主要的因素。在理论当中主张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正向,则行为意愿越高。反之,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负向,则行为意愿越低;且个人的行为意愿会受到主观规范影响,当主观规范越高则行为意愿越高,反之行为意愿越低。 表2-5 理性行为理论应用的局限 理性行为理论的内涵 应用局限 理性行为理论的假设是“行为的发生当预测的行为符合意志控制行为时,理性行为理论的预是基于个人的意志控制(Volitional 测率很强;但若探讨的行为受非意志因素,即对于需要control)”。即人们不会想要表现出自认已超过本身能力所不及的行为。 理性行为理论是从行为意念探讨影响行为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 理性行为理论对行为意念的定义并无显著说明,是指是否愿意采取此行为还是将来采取此行为的可能性,研究的解释不一致。 资源、机会、自我能力、知识或他人协助等因素才能展现的行为,则理性行为理论对行为的解释力就会减弱。 由于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人心中的想法,进而间接影响行为。因此,理性行为理论在实际应用上,必须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Warshaw(1985)等人在对大量文献分析后发现,后者的定义因包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考虑故比前者具有较佳“实际行为”的预测能力。 TRA理论旨在解释消费者行为,在没有显著障碍的情形下预测行为很有效,已经在较广范围被证实预测和解释行为很成功。Tesser & Shaffer(1998)认为TRA可以很好的预测行为。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关于态度、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支持TRA,并有增加的趋势。TRA理论在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采纳行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支持Ajzen & Fishbein(1980);Davis et a1.,(1992) 以及Taylor & Todd(1995)以理性行为理论为研究模型,实证出主观规范会影响到电脑使用者的使用意愿。虽然理性行为理论的提出,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与预测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应用上仍有其限制(见表2-5)。 2.2.3 计划行为理论 在“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完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表明个人可以决定是否要执行某项行为(Fishbein and Ajzen,1975)。但是,若执行行为需要适当的机会或资源时(如时间、金钱、技术和合作等),则执行行为会无法完全自我控制(Ajzen and Madden,1985)。因此,考虑到影响行为控制的因素情况,Ajzen(1985)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认为在预测行为意图时,除了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外,必须再加入认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PBC)因素。因为个人是否能够拥有机会和资源去执行某项行为,以及控制执行行为的能力,均会影响行为意图,模型假设如图2-4所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37d8ef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