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冷斌 李慧 来源:《财会学习》 2017年第23期 摘要: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均实行公司化商业运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工作仍存在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信息不对称、成本控制不够、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急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制度硬约束、财务监管、信息共享、成本控制、人员培训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均实行公司化商业运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的竞争主体。后改制时代是一个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高校出版社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要加强经营管理的改革创新。高校出版社财务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规范运转,促进高校出版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 一) 财务管理意识仍不强 高校出版社的主要业务是编校、出版与发行工作。有的管理层认为,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是保障上述主要业务顺利开展的工作,将财务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会计核算。由于缺乏“管理出效益”的意识,这极大地影响了财务管理在出版社发展中应有作用的发挥。同时,有的高校出版社财务部门自身定位较低,认为财务部门只是纯粹的执行和服务部门,缺乏超前谋划、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和热情, ( 二) 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全 高校出版社普遍为中小型企业,其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的高校出版社无内部控制制度或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出版社的编校、出版、发行、行政管理各部门,没有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做到账、钱分管原则,造成出版社货币资金、图书库存和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到位,无法完全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 ( 三) 财务管理监督仍不力 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均实行“社长一支笔”审批制度。由于有社长的把关,有的高校出版社财务人员或过于办事圆滑,或出于个人得失考虑,或怕得罪领导,放弃了会计监督,造成财务工作中的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发生。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可以避免财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将财务公正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监督仅仅是对财务账目进行核对、审核,财务人员没有参与出版社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也未能做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致使内部管理较为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 四) 财务管理信息不对称 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普遍建设了集编校、出版、发行和行政管理各流程于一体的数字化办公系统,但鉴于信息安全和保密安全的考虑,绝大部分高校出版社财务部门与编校、出版、发行等部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互不对称、互不同步。虽然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办公系统,但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办公系统不能有效对接,既不利于财务人员全面及时有效地进行财务分析,做出财务预警,也不利于业务资金安全流转与回收。 ( 五) 财务成本控制仍不够 成本体现了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但并不绝对意味着高效益。成本控制主要是一切支出以是否有利于单个图书品种或某类图书品牌和效益的提升为准,尽量限制和压缩不合理的支出。转企改制后,有的高校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地降低合理的生产成本,造成图书的质量和品位下降,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更高的收益,还造成了图书出版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损失。同时,由于有的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到位,财务报表数据不尽准确,造成财务管理缺乏精细化、规范化,影响了出版社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社的良性发展。 ( 六) 财务人员素质仍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出版社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转企改制前,高校出版社曾长期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经费,对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不高,财务人员的业务量也相对偏小,主要满足于传统的记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财务人员增加了员工福利配发、员工绩效奖励核算等工作,但仍缺乏对出版社生产经营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分析。同时,有的高校出版社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或迫于领导压力,弄虚作假,逃避税收,或缺乏敬业精神,主观能动性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等。 二、加强和改进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 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改变被动核算型、事后记录型的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成本控制为重点、效益评价为主线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模式。为此,一方面,高校出版社领导层要进一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确保财务部门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出版社管理层也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实施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高校出版社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保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准确性。 ( 二) 加强制度硬约束,不断规范管理财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开展,更不能保障财务状况的良好运转。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出版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生产经营各领域的制度全覆盖,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有序进行。为此,高校出版社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编校、出版、发行等方面与财务有关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工作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狠抓制度落实,强化制度的“硬约束”,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 三) 加强财务监管,降低财务风险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行发展。后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积极防范风险、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财务监管机制。为此,在选题策划阶段,要提前做好图书市场行情分析,加强图书成本预测和销售预测,有效控制投资损失;在纸张采购及图书加工等阶段,要根据业务合同合理安排资金,科学准确分析财务风险,争取及时归集成本费用;在图书生产阶段,要加强对单本图书的成本计划管理,避免图书成本管理的盲目性与滞后性;在图书销售阶段,要加强对应收账的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加速资金回笼,减少呆账、坏账,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和损失。 ( 四)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减少因信息流通不畅而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及重复性,从而做到科学管理,提高出版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高校出版社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办公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在系统升级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各模块功能,做到从选题策划、选题论证、编辑出版、发行回款等整个过程的财务数据的真实、连贯、准确、互享,从而及时反映出版各环节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最终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为出版社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 ( 五)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后改制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高校出版社必须重视审视和改革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严格控制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三大支出,有效降低稿费、印刷、装订、制版、纸张等直接成本,尽量节约样书赠阅费、设计费、编校费、差旅费等间接成本,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控制、核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职责,编校、发行、行政管理人员也应树立成本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出版社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出版社财务管理效益和水平。 ( 六) 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管理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是提升高校出版社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强调财务人员要“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带头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总之,高校出版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后改制时代,出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注重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水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6494ef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