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是杜甫早期诗作的代表。虽八句四韵,却不是律诗。律诗限押平声韵,而诗中“了”“晓”“鸟”“小”都是仄声。不是律诗,那是什么诗?曰:古体诗。因为是五言,也可说是五古。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体,都属于古体诗。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此为第一首。自古以来,东岳乃五岳之首,被尊为岱宗,自然首咏。至于“中岳嵩高北岳恒”,何故未咏,却是不知。 此诗是杜甫二十四五岁漫游齐赵(今属山东、河北一带)期间的诗作。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去京至兖州(今属山东)省亲。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此后,杜甫以贵公子身份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踌躇满志的他站在泰山脚下,一想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由咏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由此可见。年轻的杜甫,他要攀登的不只是泰山的绝顶,更是人生的顶峰。 此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并刻于山石,与泰山共立于天地之间。李白也有《游泰山》诗六首,却不及杜甫此一首。前人评《望岳》可俯视李诗,并非大话。《望岳》之后,杜甫也曾到过泰山之巅,却未一骋诗才,再写几首,这是为何?大概杜甫也十分满意此诗,觉得无须再写了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是什么样子呢?请看齐鲁大地上那绵绵不尽的青色。“夫”,常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为什么不说“夫岱宗如何”呢?不是不可,而是这不符合诗的节奏。春秋时,泰山以北属齐,以南属鲁。在诗人看来,齐鲁之“青”,是泰山的惠赠。没有泰山之“青”,何来齐鲁之“青”?齐鲁之地,何其广乎!如此广大的区域,其青未了,这不是泰山拔地而起掩映的结果吗?诗人别出心裁,以“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虽未明言,而泰山高大雄伟的形象已见于人们脑海。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诗人望岳时内心的激动和对泰山的仰慕赞美之情。谢灵运《泰山吟》中有“崔崒刺云天”的佳句,但与“齐鲁青未了”一比,就显得太一般了。刘辰翁评:“只五字雄盖一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在泰山聚集了很多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阳两面就像刀割般被截然分成一昏一晓。“神”,“秀”,是诗人望岳产生的强烈感受。但泰山之神秀,岂是一言能尽?与其说“泰山何神秀”,不如说“造化钟神秀”,后者更见功力。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造化钟神秀”,我以为,也可理解为大自然钟情于泰山的神奇和秀丽。一个“钟”字,既赋予了“造化”人的思想感情,又包含了对泰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阴阳”分指山的北、南两面。由于泰山极高,故阳光照不到的背面昏暗,而受阳光照耀的南面则明亮。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意思是那萦绕山间的层云使心胸摇荡,那渐渐消失的归鸟使眼角欲裂。“曾”,通“层”。诗人抓住层云生、归鸟入这两个细节,写自己望岳时“荡胸”“决眦”的感受,很真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去一览众山,那时,众山在我眼里,该是多么的矮小。“会当”是唐人口语,当作“终当、终要”解。“会当”二句,由望岳而生“凌绝顶”之志,全诗境界为之升华,引人强烈共鸣。以之为座右铭,有何不可? 全诗句句写“望”,却寻不着一个“望”字。“望”字何在?在诗题中。仇兆鳌《杜诗详注》评到:此诗“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望”,字里行间,横溢着杜甫这位年轻诗人的才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1caf3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