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作者:张健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7年第11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语法和逻辑关系上看,人们一般认为是并列关系,从功能关系上看,是互补关系。本文将其设定为选择关系。但即便是选择关系,也是一种相容选择关系。一般来说,上乘的是两者都选,而又能实现。南怀瑾说:“光读书读多了,不是学问,是书呆子,没有用。还要行万里路,观察多了,才是学问。”此言意在劝诫人们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是并行不悖、互补相成的。朱永新说:“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和精神风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风景。”显然,倘若能两种风景都尽收眼底,必能助益人的眼界、胸襟、历练、修为达到上善与高境,求之不得。但问题在于,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虽然理论上是不冲突、不矛盾的,但现实中受制于条件、时间、财力等要素的制约,往往并不能如愿遂行,经常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我们的文章就是在这种二者必具其一逻辑选择前提下的比较、考量与言说。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面临无奈选择时,我们倾向于选择前者,理由如次。 第一,从人类致知方式的重点看,人类的致知方式有二: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只占20%,间接经验则为80%。间接经验就是读书。读书是人学习的主渠道和最佳方式。人类最重要的知识、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因此,知识就是力量,意味着书籍拥有的力量,意味着通过读书激活这种力量,将力量植入心灵。人类通过“读万卷书”,可以最大程度地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用精神食粮喂养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知识富有、底蕴丰厚、思想精深、智慧超卓的人。 第二,从行万里路的条件制约看,行万里路,是要有经济基础支撑的。外出周游、践行考察,看中国,看世界,吃、住、行、看、游,是要撒钱的,而且还不是小钱。如果物质条件跟不上,经济基础薄弱,即便你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囊中羞涩的尴尬,捉襟见肘的拮据,制约你“行万里路”的宏愿臆想,只能成为水月镜象的虚幻的玄想。退一步说,即便你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的闲暇时光供你漫游,践行。你还有工作羁绊,你还有职业担当,你还有家庭负累等,而且可能经常还是忙得不可开交、不胜其烦,又怎么有时间挥洒旅途、寄情山水呢?所以行万里路,对大多数人而言,真的可能只是一种奢望或空想而已。 第三,从知行成本效益看,成本原是商品经济学概念,宽泛的释义为,在特定的活动中,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经济代价或资源多寡。由上述可知,对于大多数人可支配的经济能力而言,行万里路是一种高成本的致知活动。相应地,读万卷书的成本就低得多,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一种最低的人类精神活动。一本书几十元不等,对于一个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6fb63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