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京之战探源 袁绍与公孙瓒在易京进行了三年战争,最终袁绍用挖地道方法攻克易京,公孙瓒自焚身亡. 在”易京”公孙瓒使用了一种奇特方法,即”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探讨一下”围堑,筑京”可以看出公孙瓒失误在何处.公孙瓒杀幽州刺史刘虞后,在其子及外族部落联合进攻下,难以坚守幽州,在与袁绍争夺冀州中也连连败北.此时,他听信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 选择临易之地筑京而固守. 临易旧址在原河北雄县 古县之zai在地, 现划归容城界内.当时其位于燕国南界,赵国北端一线交界处.按理公孙瓒应据守临易城,但其相信”中央不合大如砺”之言,选距临易城约四公里之处为”砺”而筑京.”砺”,磨刀石也.即选一处象磨刀石大的地方来避世 .这块地方在哪儿?即现在雄县的”西楼村”.此地北有大清河[即易水注入]绕临易城南而走,西 ,南,东有白洋淀之水所临.故公孙瓒弃临易城在”西楼”之地”围堑筑京.”其不但固守,且屯田力耕,以休战待天时有变.公孙瓒依据兵法”百楼不攻”来建造”营楼橹十重”.实为以易京楼为中心,共有十道壕堑所围层层叠叠的”营楼碉群”. 按[英雄记]曰:”瓒诸将家家各作高楼,楼以千计.”这是一个庞大数字!上千高楼怎么摆? 每道壕堑间隔应在100….200米之间(以弓箭射为距)展开.以易京楼为中心计算,100米开外为第二圈,筑京3个,第三圈6个,第四圈套12个……第十圈则为768 座营楼, 十道壕堑共1533座营楼,实际上是一个直径2公里范围的碉堡城!并由家族来守卫.关靖曰:”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即是如此.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屯兵休养.亦可屯田力耕,以作休养生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为下策,费时费力,死伤惨重,经济能力也难以承受.百楼不可攻打,修上千座高楼就更难攻了.公孙瓒据有”300万斛”粮食(三国演义讲30万, 三国志载300万,采300万为计算)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斛等于10 斗,即有3000万斗粮食.按当时一个士兵每月需16斗粮计算,一年为192斗/人.3000万可供3万人吃五年!据<后汉书.郡国志>载.该县东汉时,有8523户,51674人.此时供养庞大军队是难以为继的 .公孙瓒采取”屯田力耕”是形势需要所致.当袁绍连年攻而不克,欲求和解时,公孙瓒竟利令智昏地说:”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如我何!”其凭的是”粮,楼”而已!但不曾想,绍竟有地道火烧法,逐个烧塌”营楼”,进而攻克”易京楼”,逼瓒自焚身亡!单从军事角度讲,公孙瓒”筑京屯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形式也有所创新.围城的形式春秋时期就有,如常州现存”围城”即是一例.但公孙瓒不能主动出击,僵板固守是战略上错误.对被困士卒不欲援助,造成外围阵地丢失,削弱了战斗力.在反击袁军地道进攻战中乏术, 毛宗岗评其”无谋”.袁绍在多年攻克不下,则采用挖地道至楼底,用木板支撑住挖空的半径,再放火烧木造成楼坍塌,其法之妙是攻防战中的成功之初!在官渡大战初期,袁军围曹营,筑土山五十座,应是公孙瓒筑”营楼”的影子.审配以”掘子军”挖地道攻曹营亦是破”易京”的翻版.可见破”易京”成功的影响!应该说,现近代固守城池所修碉堡外围工事,无出公孙瓒”围堑筑京”之法,只不过地上,地下,明,暗更复杂与坚固的变化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80529c9b89680203d8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