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寻西山隐者不遇 (带拼音带译文) 第一卷:五言古诗 xún xī shān yǐn zhě bù yù 寻 西 山 隐 者 不 遇 cháo dài:táng cháo zuò zhě:qiū wéi 朝 代:唐 朝 作 者: 邱 为 jué dǐng yī máo cí , zhí shàng sān shí lǐ 绝 顶 一 茅 茨, 直 上 三 十 里。 kòu guān wú tóng pú , kuī shì wéi àn jī 扣 关 无 僮 仆, 窥 室 唯 案几。 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 yīng shì diào qiū shuǐ 若 非 巾 柴 车, 应 是 钓 秋 水。 cī chí bù xiāng jiàn , mǐn miǎn kōng yǎng zhǐ 差 池 不 相 见, 黾 勉 空 仰 止。 cǎo sè xīn yǔ zhōng , sōng shēng wǎn chuāng lǐ 草 色 新 雨 中, 松 声 晚 窗 里。 jí zī qì yōu jué , zì zú dàng xīn ěr 及 兹 契 幽 绝, 自 足 荡 心 耳。 suī wú bīn zhǔ yì , pō dé qīng jìng lǐ 虽 无 宾 主 意, 颇 得 清 净 理。 xìng jìn fāng xià shān , hé bì dài zhī zǐ 兴 尽 方 下 山, 何 必 待 之 子。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 ⑴茅茨:茅屋。 ⑵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⑶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⑷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⑹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⑺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⑼“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⑽“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⑾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⑿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简介: 丘为,唐代诗人,其传世作品不多。本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虽未见隐者,但也有童子可问,知其所去。而本诗中诗人未见僮仆。依笔者看来,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诗人敲门时,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直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巾柴车”中“巾”可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巾覆盖”,引申为“驾柴车”,“钓秋水”应是于秋水边垂钓之意。此两句全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闲来垂钓碧溪上”“独钓寒江雪”等诗句便是明证。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b1274e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