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课文解读

时间:2022-03-20 07:25: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之迟辟智美创作

母爱如海,母亲是师——老舍《我的母亲》解读老舍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不属情感型作家,绝不擅长直抒胸臆式的铺陈渲泻.然而,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们却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在朴实、平淡的语言外衣下汹涌澎湃着的感情的潮水.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感情如此豪放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那神秘的力量吧!一、母爱如海“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危难当头,母亲毫不畏惧,“要在刺刀下,饥荒中,呵护着儿女”.母亲就是这样“要从无法子中想出法子来”,这“知其不成而为之”的勇气,不正是无私母爱的折射吗?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却不单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让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筹齐的巨款,不正是无私母爱的结晶吗?“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迟误了女儿的青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悲壮的一幕,不正是无私母爱的胜利吗?而最催人泪下的,则要数母亲在年夜年节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年夜年节,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胜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


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暗示得淋漓尽致.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包括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禁不住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何等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需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平静的反应下,遮掩着几多的理解,遮掩着几多的深情啊!母亲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让老舍泪眼朦胧,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鼻酸呢!其实,母亲所爱的又何止于自己的子女?姑母常闹脾气,单在鸡蛋里挑骨头,她都默默地忍受着,还自我解嘲地说,“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年夜姑子的吗?命当如此”.而“给亲友辅佐,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默默忍受、乐于助人的面前所闪耀着的,不都是母亲的爱的光芒吗?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未几,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母亲有着年夜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我”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其实不识


字,但她却是“我的真正的教师”,对“我”进行了“生命的教育”,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等方面都给了“我”巨年夜的影响,让“我”继承了一种可贵的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从而成为一位伟年夜的作家.老舍之所以成为老舍,就是因为有母亲这位“真正的教师”,正如作者所写,“我之能长年夜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是啊!如果没有母亲,怎会有日后的老舍!想到这点时,作者心中能不激情洋溢吗?而我们能不把对老舍的满腔热爱自然地转化为对其母亲的仰慕与缅怀吗?母爱如海,母亲是师.然而,母亲只知付出,从不索取,“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令作者情不自禁地连呼“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纸轻情重,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岂是这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这也许就是作者的情感突然变得豪放的根源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e7b196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