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模拟“教授手机只打电话不用微信”写作指导

时间:2022-07-09 05:15: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2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模拟〃教授手机只打

用微信〃写作指导与范文欣赏

材料作文题给考生提供多元的立意角度,容易导致套作、宿构。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 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 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拟中说理论证”。于是,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应运而生。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就在于材料之后除了写作要求之 外,还是否具有任务驱动型指令。

题目:

某大学教授,用手机只接打 、发短信,没有QQ,不发微博,不用 微信。有的人很欣赏他,也有的人看不起他……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指导:

一般的材料作文,材料之后的提示语往往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 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这样的材料 作文,可以根据材料从某个角度确立中心论点,然后生发议论,展开论 证。而此题材料之后的提示语是:“对此你怎么看? ”其中的“此”就是 “某大学教授,用手机只接打 发短信,没有QQ,不发微博,不用 微信”。这就意味着,只能就事论事,只能针对教授的行为说明你的观 点,发表你的看法,论述你的道理。“对此你怎么看? ”这一任务驱动型 指令,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增加了作文题的限制性,减少了开放性,这 样能有效防止套作与宿构。

针对教授用手机只接打 、收发短信,没有QQ,不发微博,不用微 信,可以从肯定的角度立意:取己所需,为我所用;大道至简,宁静致 远;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也可以从否认的角度立意:智者应善假 于物;要与时俱进不落伍;不必拒绝网络的便利……无论确立怎样的中心 论点,文章都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力求思想深刻,论证有理有据,分 析透彻。就事说理并不是就不能用其他的论据,但运用论据是为了论证你 对教授行为的看法。要防止对教授的行为只做蜻蜓点水式的评说然后就游 离开去,天马行空。

考场作文,必须遵命而作,准确审题,至关重要,给材料作文题一定 要看清材料之后的提示语。(北京十一中)

佳作:

梨花落地不开门

大学教授不用手机上QQ,不发微信,不用微博,这件事在我看来何至 于大惊小怪,引人议论纷纷?在我看来,网上热火朝天的讨论反映了当下 人们由习惯手机到依赖手机再到手机如命的病态开展趋势,这位大学教授 的做法是明智的,无论是对治学或求得心灵宁静,拒绝这些软件都有一定 必要性及合理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也特别提到大学是研究高深 学问的场


所。何谓高深学问?就是要求人们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与毅 力。皓首穷经,考验的是人心中是否有足够的坚定与抵抗外来诱惑的能 力。试问,假设身为教授,一边翻阅古籍善本,一边眼睛瞄着叮叮作响的手 机,一有对话框弹出,手就条件反射一般划拉屏幕,东看一条朋友圈,西 看一条热搜新闻,心浮气躁如此,怎能要求他在苦涩艰深的学问中坚守半 生?学问不同于手机上刺激的图片可以瞬间激发出人的兴趣。学问是沉潜 涵泳之后苦涩的回甘,那种甘甜只有如钱钟书十年如一日编写《管 编》,如董仲舒三年不筑园,如颜回居于陋巷不改初衷才能品味获得。假设 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沉迷于微信、QQ,他太容易浅尝辄止,太容易忘记 “为往圣绝学”。

《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一位师傅的话令我记忆犹新:“干这行, 就得坐得住。坐得住,就发现其中的精彩。”想那朱红色大门一阖上,九 重宫墙外喧嚣都如轻烟散去,只余手底下的木屑油彩,心中安静了,才能 看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深沉悲凉。拒绝喧嚣的人内心是充实的, 他的快乐是有内涵的。微信微博充满着太多不负责任的言论与太多不经过 大脑的快乐。心不静,怎能看出炉中升腾起烟雾的形状?怎能获得意通千 古之乐。把朋友圈扩大,再把朋友圈缩小;把眼中的世界扩大,再收回你 迷茫的目光,大概是现代人必须走过的过程。大学教授作为知识分子,承 担着引领社会的责任,本就应当带着他的学生沉潜于学问,品味苦尽回 甘,本就应当引导社会学会安静生活,学会在安静中品味岁月流转之乐, 本就应当学着古人“梨花满地不看门”,而如今却招致众人不屑非议,视 为异类,可谓悲亦。

我对这位教授满怀敬意!

(一学生)

评:

案者对教授的行为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教授的做法有益于治学与求得 心灵宁静。引用恰当,事例丰富,说理充分。引用诗句作标题,有韵味。

紧跟时代的步伐

手机刚刚诞生时,只能用于拨打 ,后来逐渐加入了短信,时钟等 功能。而到了现在,手机更像是一部掌上电脑,打 反而像是个附属功 能。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只用手机打 ,发短信的大学教授,是否已经 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从手机本身而言,拥有诸多强大能力的他,只能再打 ,发短信上 小试牛刀,往小了说这是功能的浪费,往大了说是对企业产能的浪费。成 本上千元的手机只发挥出了数十元的价值,假设实在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 样的浪费就不容小觑了。

从大学教授的角度上来说,他在生活中也一定遭遇不便。微信已经成 为如今人们交流的主流工具,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其使用率远超短信等 传统方式。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没有微信无异于自己与周遭的人和事隔绝 起来。这样的“与众不同”往往会给学生以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同事 也很容易被学生冠以“老古板”的标签,进而疏远这位教授。这对于“传 道受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教授,不能不说是一种打击。我认为这是与时 代脱节的后果之一。

虽然社会上对于这位教授有许多赞同的声音,比方认为远离微信、微 博可以使他更专注于研究,但我对于这样的观点并不认同,我认为这更像 是“闭门造车”。


劝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现代社会开展迅猛,各项突破与研究层出不穷,微信中也不乏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可以筛选、借鉴。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大学教授,又如何能 够做出真正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研究?

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不是一种追求,而更像是一种前提,不仅在手机 上的使用如此,在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层面上更是如此,历史用一次 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于时代大潮的后果。我们也从中吸取教训,紧跟 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时代中。

(一学生)

点评:

案者对教授的行为持否认的态度,认为教授的做法与时代格格不入, 然后从浪费、不方便、与时代脱节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说理充分。结尾 收束全文,强调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时代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f77a2d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