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如下: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就在信步城外,看着楼房之上的杨柳,野花烂漫,身心不禁轻飘飘的,浪漫起来。走在陌生人身上,只因为一份吞噬一切的爱;花是自然的,朴素的,宁静的,不坠人间。“三月风情陌花”是一种生活可以明媚,人的心情可以顺畅的意境。 《陌上花开》原文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就在信步城外,看着楼房之上的杨柳,野花烂漫,身心不禁轻飘飘的,浪漫起来。走在陌生人身上,只因为一份吞噬一切的爱;花是自然的,朴素的,宁静的,不坠人间。 “三月风情陌花”是一种生活可以明媚,人的心情可以顺畅的意境。这种意境,枝繁叶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另一个例子是水,年复一年地在建筑物上流动。不知道有没有被几个古今贵族,粉妆美人,诗人诗人,男女都陶醉过。他们在三月遇见了花,让人爱得痴迷,花的影子和魅力沉淀在恍惚人的骨子里。 一段消耗一切的爱情,如果没有一个人走出世俗的生活,静静的伫立在楼群中,陶醉在陌生的风土人情中,那么花开会寂寞,风土人情会苍白。 所以那句“一场耗尽的爱情,你可以慢慢还”被几个人念叨了好几遍。当人们慢慢回归时,花是有灵性的,它执着地绽放着,那种陌生的风情也被强烈而热烈地激荡着。 那是春天最美的画面:一千多年前,一位美丽婀娜的贵妇,在粉黛佳人的簇拥下,走在江南临安的大街上。这时,一匹快马飘了过来,邮递员递给她一封信。 原来,吴王叫妻子只管赏春光,不要急着回宫。“一场消耗一切的爱情,你可以慢慢还。”慢慢还,慢慢还。多么温柔的一句话!再温柔体贴,国家也难逃翻船的厄运。 爱春的柔情比不上戟弩的无情。 吴越王的烟消云散了,他爱着云公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在临安徘徊,人们可以哀悼。吴越“国灭”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临安。仿佛历史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土地,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春的骨子里却透露着柔情,秋的骨子里却透露着苍凉。 东坡向古人致敬,三首《陌上花》郁结在胸中,快吐出来。 “蝴蝶在一场吞噬一切的爱中飞翔,山川依旧与往日不同……”,诗人又唱又叹,饱含人事兴亡之感。 不熟悉的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里,灿烂而沧桑,让人心酸。 我差点扑到陌生人面前。突然觉得这束奇花异草,一次又一次的花开花落,简直是为了人类的历史文化而花开花落。 我不敢说我能触摸到历史和文化,但我能有意识地触摸到陌生人身上娇嫩顽强的花朵。 一场酣畅淋漓的爱情的慢慢回归,不仅仅意味着闲适和诗意,还有更大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的心在静谧的一场酣畅淋漓的爱情中静如花朵,回归自然和人类的历史文化。 慢慢回归,慢慢回归,摆出一副“三月风情”,再摘一束“奇花异草”,慢慢回归。慢慢的,我的心已经是一份吞噬一切的爱。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6f2233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