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时间:2022-05-21 23:1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夕这个传奇的节日还有许多别称,如重七、香日、星期、乞巧、女儿节、兰夜、穿针节.....当然七夕节还有自己的习俗:拜织女、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针验巧、 种生求子、 供奉“磨喝乐” 、 拜魁星 、晒书·晒衣、 为牛庆生、 吃巧果。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在这纵贯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繁星交汇成的美丽、闪耀、有浪漫气息的的星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即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首。它以浪漫的情调、幻想的手,通过超现实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牛郎与织女这一对有情人始终不渝的爱情历程。而与之相伴的“七夕节”也成为中国最有民族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与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有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对婚姻家庭及爱情的一种理想、一种观念,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下面就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剖析传说中所蕴藏的文化意蕴。





产生于秦汉之际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体现出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特点,以牛郎为代表的“耕”和以织女为代表的“织”是古代农耕经济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据《左传·禧公三十年》“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句,杜预注:“牲生曰牵”,可见“牵牛”原意就是牲畜,即一头活的牛。织女的“织”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治丝也”,织女即意味着一位织丝的女子。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牛与丝织业,都和农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是汉族农耕信仰和农耕文化的反映,体现出汉族文化的农事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封建经济中又一直以农业及依附业的家庭手工业为主。“牵牛”“织女”最广泛地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在“重农”政策的压制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贯穿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的自给性生产,具体表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亦即“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这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

二、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牛神崇拜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与土地有关的各种牲畜,它们中有的甚至是某社会集团或族群的图腾,被赋予神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牛郎织女传说中老牛被赋予超现实的本领和品格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我国劳动人民对牛的崇拜,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农业经济社会里。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老牛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牛郎终日为伴,还是成就牛郎织女美满姻缘的“红娘”,以及牺牲自己献出牛皮帮牛郎织女相聚的义畜。老牛成为人的忠实帮手,同人的命运有了直接的联系,传说对老牛这一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体现了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人们对牛的崇拜,说明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牛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老牛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牛郎终日为伴,还是成


就牛郎织女美满姻缘的“红娘”,以及牺牲自己献出牛皮帮牛郎织女相聚的义畜。老牛成为人的忠实帮手,同人的命运有了直接的联系,传说对老牛这一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体现了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人们对牛的崇拜,说明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牛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三、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传统的爱情婚姻文化

牛郎织女,一个是人,一个是神,却在红尘里相爱了,先且不论这段恋情的结果如何,单就故事本身,这段“人神恋”的传说却表现天、神、人的自然融合,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理想追求。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牛郎织女传说“人神相恋”的特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和心理特征。

在传说中,牛郎织女二人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正是“一夫一妻”的典范,他们二人的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巨大挑战!和谐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但后来被王母娘娘所拆散,被一道银河所阻隔,最终在二人不懈努力下,每年七月七可以见上一面,以叙衷肠。这个故事本身,包括中国封建时代婚姻制度和婚姻特点。中国自周代开始对婚姻制度就有严格的束缚,实行“男不亲求,女不亲许”的原则。它充分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及其“吃人”的本质,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有力控诉。而牛郎的倔强性格又极大地鼓舞了后人为砸碎封建枷锁、动摇封建统治思想统治而斗争。



七夕如此浪漫圣洁迷人美丽,却很少有人问津,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西方节日,像“情人节”、“圣诞节”。为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国家要重视。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继春节之后,今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也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当然这是国家已经做出的努力。二,当地政府举办相应的节日庆典动,提倡引导公众对传统节日有意识的宣传和保护。强调人民的参与性,让大家共同投入到活动中去,参与是关注的重要因素。

第三,赋予节日新的内涵。像七夕,似乎我们现在只记得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但不知道更深的内容和含义。七夕等节日的很多精神在今天已很难推广,我们应该为这些节日赋予新的意义,在年轻人对节日感兴趣的前提下去了解七夕,而非标签化的给七夕这个节日一些内涵,强迫年轻人去接受。四,配套行业的发展。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物非常之多,也很有意思,而我们节日除了吃的几乎没有其他道具类的东西,如果自己特色的东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第四,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文化。

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并弘扬“七夕”文化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624a01f111f18582d05a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