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功能和目的

时间:2024-02-03 12:2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试的功能和目的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方案背景下,考试的功能和目的何去何从?在中国,考试以各种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通过考试来评定考生的水平与能力,选拔人才的考试目的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又倍受争议。本文将以小、初、高三个阶段的升学考试为例,探讨当代考试制度的功能和目的。 关键词:考试 目的 改革

2017高考改革方案》已于201578号正式颁布,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文理不分科。2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可多次参加。按150分制,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3)除语数英外,其余学科都分等级考和会考。会考分合格与不合格,等级考按满分60分制。两者择其一考试,最多可选6个学科参加等级考。最终选3科等级考成绩(满分180)计入高考4高考语文数学两科,各150分。与英语成绩和3科成绩合并,总分630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围绕“高考”这一话题进行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如何应对新高考”话题的更是甚嚣尘上,老师、家长、学生都为适应新高考制度,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而紧张探索、备考。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考试的基本功能在于检测和评价学生一个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升学考试,高考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因为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对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才能较好地消化大学的专业知识。家长和学生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上大学。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能力,者没有学习的兴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是高考结束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在掌握必备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后进入社会工作。这样,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条好的途径。在日本,各种技能培训机构非常多,技能认证考核机制也很完善,持证人可以凭证找相关工作。对于教师而言,应该考试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除了考核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设计考卷时还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创新与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考试的结果呈现不应只是一个量化的分数,师应当分析每个学生答卷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而且,我认为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考试的功能应当是不一样的。1997年恢复高考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考试的社会威望也达到了前无来者的高度。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考试地狱’的现象很快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为轴心,下延至中考、小学升学考试,各级各类考试铺天盖地。考试的评价、激励功能大大弱化,而选拔、导向功能日益强化,加上我们对考试理论研究的肤浅,导致考试内容愈发呈现出死记硬背、愈发与腐朽的科举制相类似,无论什么考试都模仿高考,都只用笔试,不区别考试的不同种类、不同形式。[1] 中国这样子的考试文化背景下,考试的功能和目的都被异化了。就升学考试来说,我认为在小学和初中的升学考试,应当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同一化、机械化的考核而抹杀了学生的天性甚至扼杀了他们的潜力。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实基础文化知识和健全人格修养。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在尊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发掘和培养他们兴趣爱好。但是纵观目前小学的升学考试,主要还是检测学生的读、写、算等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期望不协调。而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我认为,在初中应当首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学生,容易产生叛逆的厌学心理,如果学校教育能使得学生主动愿意学习,那么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极有助益的。再者是要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坚定的学习信念。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围绕“考试”而教的应试教育教育思维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那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如果我们小学、初中的升学考试的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素质的考核,相信我们会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最后探讨最受社会瞩目的高考应当是侧重筛选具有独立学习和创新的研究精神的学子进入高校学习的平台,但当代很多人把高考视为人生飞跃的一个助跳板,急功近利。要改变高考的导向,应当首先改变普罗大众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教育最终是育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独立思考的人,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8ad3aff7ec4afe05a1df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