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徐逸晗

时间:2022-07-24 19:32: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阅读史

高二1 徐逸晗

我接触的第一本纸质书大概要追溯到34岁的孩提时代,印象中应该是《奥特曼》或者《唐诗三百首》。小时候的我显然更喜欢《奥特曼》这种可以称为风靡一时的荧屏经典。我甚至把它放在枕头边,记得有次醒来时,我做的第一件事竟是趁着斜洒进房间的阳光翻起了它。虽然只是一本连环画性质的儿童读物,但让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的回忆。至于《唐诗三百首》,大概算是我的诗歌启蒙吧,至今仍记得第一首诗: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在几次搬家后这些书早就不知去了何处,但宝贵的幼年记忆却愈加深刻。

比较幸运的是,我在一所本身就很爱书的小学就读,在就读期间,学校不仅定时更新图书馆的书库,大力引导学生阅读,还请来了很多著名作家进行讲座和签售会。记得有段时间正是郑渊洁红遍中国的时候,几乎每个中午图书馆都挤满了来借阅“皮皮鲁”系列图书的学生,学校掀起了一股“郑渊洁热”。我自然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读了不少“郑氏书籍”。虽然郑渊洁书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小学生,但现在看来,他书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比如《金拇指》《奔腾验钞机》。同样大受欢迎的还有杨红樱、曹文轩等作家。《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以及四本大王书、《草房子》等都成了小学时代几乎人手一本的书。与此同时,因为参与了文学社,我了解书的渠道变宽了许多,当时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影或者自己的书评的形式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书,比如《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我也是翻着很多资料读完了。当时文学社这种真正有文学氛围的社团那之后我也再没见过。

小学时代毕竟还是玩乐为主,初中时在周围人的推荐下,读完了《哈利波特》系列,也有段时间迷上了外国小说,像是欧亨利、契科夫的小说集。读这类小说,不仅让我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氛围,而且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读起来也是十分痛快的。本身就喜欢动漫的我因此接触了轻小说。虽然轻小说不是一种很正统的文学形式,但其轻快的文风以及精巧的构思,不一样的世界观,和细腻的情感非常能打动人,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完全是值得一读的。比如讲管理学并风靡日本的《如果杜拉》,以及我接触的第一本轻小说《文学少女》文学少女》每一卷都以一部名著为隐线,更有推理、情感种种元素,通过《文学少女》,我又阅读了其中提到的《歌剧魅影》《友情》《人间失格》《呼啸山庄》《银河铁道之夜》等,其中比较喜欢《人间失格》和《银河铁道之夜》这两本日本文学作品,这也可能奠定了我对日系作品的喜爱。《人间失格》写出了一种没有挣扎的绝望、无力,而《银河铁道之夜》却写出了美好世界里深深的悲哀。初中还阅读了两本风格迥异的诗集,接触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一位是“俄国的太阳”普希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致恰达耶夫》“我们阅读、评判、笑骂、论争,让那自由的希望之星重上夜空。”虽然这句话在正版中被删减,但我仍然对它情有独钟。我觉得这句话,这首诗充分地表现了当时年仅19岁的普希金那颗跳动着的火热的心,以及不服输、毫无畏惧的凛然之气,让人对这颗初升的小太阳充满了希望与敬佩。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更使称赞这首诗是“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唉的表白。另一位是“黑暗中凋零的花”夏尔·波德莱尔。接触他是通过《恶之花》这本代表作,和积极的普希金不同,波德莱尔给人更多的是一种颓废感,但却又在颓废、败退中绽放出一朵夜色的花,他的作品充满了自身情感的寄托和对社会的愤恨、对现实的逃避。在那样的时代里,波德莱尔像是另辟蹊径,他揭露阴暗,讴歌丑恶,他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朵恶之花。“没有鼓声没有音乐一长列柩车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地鱼贯而行;希望被击败,在哭泣,残忍而专制的焦虑把它的黑旗插在我低垂的头颅上。”这句选自《忧郁》的诗句深深打动了我。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的运用,以及字里行间的纯粹的恶与痛以及对现实、对社会的批判,让人沉醉在他笔下开满恶之花的纯黑世界里。

高一时大概因为成了一名住宿生,没有了娱乐时间,反而看了更多的书。成了图书馆的


常客。图书馆的书种类还是比较广泛的,而且质量也很高。自从读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后,我又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他的书,自己也有买一些,比如《放学后》《白夜行》《时生》《解忧杂货店》等,东野的行文风格有点类似轻小说,作为社会派推理作家,他的作品因比较具有现实意义,所以算是老少皆宜吧,在同行里也获了个“销售君”的称号,因为销量的确不错。受东野的影响,我又认识了几位不同派别的日系推理作家。比如宫部美雪《理由》《所罗门的魏征》凑佳苗的《夜行观览车》凑的作品像是抓住了一个社会问题不断地放大夸张化,感觉读起来不是那么真实,以及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松本清张的《砂器》。同时也认识了纯爱作家片山恭一,久违地读了一部完全纯爱的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因为对理学比较感兴趣,我还借阅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虽然图书馆只有老版,书页也有点泛黄,讲的也是比较深奥的内容,但是还是能大体理解的,因为弗洛伊德对许多梦例的分析都很有意思,基本上也是很富有生活味的,我自己也有照着他的方式分析过自己的梦。幸的是,除了比较感兴趣的书外,我在图书馆还接触了一些平时不会主动买的书,比如《金蔷薇》,一本包装得很景致的书,由许多写作随想和散文构成,读起来非常畅快,也很能给人启发,以及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其实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纯爱小说,但读过后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通过写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以及普鲁斯特本人的生活,传达出了阿兰自己的一些思考,是本很有意思但又富有哲理的书。同时因为我对英国,尤其是伦敦的特殊情结,更是非常庆幸结识了这位英伦才子。出于这种英国情结,我还因为标题《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而读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这本书,小说充满了轻快的气息,而作品本身也流露出了幽默、揶揄和调侃,很值得在闲暇时一读。除了在图书馆借的书之外,我自己也网购了一些书,比如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我还买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他的三本原版书来读。《相约星期二》是一本很现实,同时不乏温馨,又让人有些惋惜的书。作者和自己被宣告快去世的老师探讨了人生的十四个课题,并通过与老教授对话的方式呈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两个人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常常能给人很多思考,而最后一堂课便是老师的葬礼。《民主的细节》是在政治学上颇有研究的刘瑜在留美期间写的政治随笔每篇由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的实例以及作者的分析,看法构成。与纯政治类读物相比,要更加有趣易懂,更适合对这方面了解很少的人阅读,同时作者结合中国国内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能让读者反观自己国内的现象,矫正很多带有偏见色彩的看法,端正一些观念,更多方位地了解时事政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本从学姐义卖买来的书,AKB48格子裙经济学,通过粉丝效应以及日本国民偶像的经营策略等讲解了许多经济学原理和现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买《查令十字街84号》是缘于我偶尔在杂志上看到的介绍。本书由一封封书信构成,书信来往的双方是美国小姐和英国绅士,两人性情不同但都对书、对彼此充满了热情与真挚,这份情感也传达给了许多读者。除此之外我还读了《暗店街》和《每天聊点英国文化》。前者是我在常州晚报的阅读专区看到的,这部诞生于二战时期的小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主人公便在这片雾中寻找迷失的记忆和过往,写出了“巴黎的味道”。后者用英汉双语介绍了许多英国文化,涉及的角度很广,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英国。最后是同学推荐给我的《1984。这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作品,它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空想极权社会。“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等经典语句也因此让人印象深刻。更有趣的是,我还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向它致敬而写的续作《1985,也值得一读。

以上就是我的阅读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360201551810a6f424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