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剧变下:如何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使得许多珍贵的遗产遭到了破坏。然而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不是时间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侵蚀,严重的却是人为性的破坏,损毁世界文化遗产本体的事件屡有发生。 珍贵而脆弱,是每一处世界遗产的真实特质。世界上许多有纪念价值的历史遗迹,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境地。许多有突出代表性的地理环境也面临着被污染、被侵蚀甚至被销毁的窘况。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相对比较广泛,许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非常久远,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开发,我们有义务更积极、更全面地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然而,对世界文化遗产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 我们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种分类,例如,有地震,海啸等天灾的破坏,有因战争导致的破坏,有日积月累的自然侵蚀,有人为破坏,还有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破坏。 强烈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具有难以预见、不可抗拒的特点,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海地南部的雅克梅勒曾于2004年被列入海地官方的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月的海地地震使雅克梅勒市许多建于17世纪末的建筑坍塌,而位于海地北部、包括一个皇家宫殿遗址和一个堪称西半球最大城堡的国家历史公园等历史遗迹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生在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也使得印度南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岸寺院遗迹群遭到严重毁坏。在我国四川汶川地震中,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目前基本无恙,但是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据都江堰一位市民介绍,目前二王庙已经垮塌,几乎不存。 天灾不可避免,但战争可以防御。然而,在历史上,因战争而被破坏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十分之多。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惨重打击。连年的不义战争,使日本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为了进行垂死挣扎,日伪当局以“金属献纳”为理由到处掠夺铜器、铜件(连铜鞋拔子、铜锁吊也不放过),以解制造枪炮子弹原材料匮乏之急需。因此,所有部件都是用青铜铸成的宗镜阁,自然被视为猎取对象。1944年10月间,日军八八一部队派工兵丧心病狂地拆毁了宗镜阁铜殿, ,已有199年历史的宗镜阁铜殿惨遭劫难,再不复返,留下永久的悲叹! 虽然战争的破坏令人惋惜,但是随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战争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可是,随着时光飞逝,自然侵蚀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柬埔寨古建筑群吴哥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人间瑰宝”之称。为了保留原貌,遗产保护学家有意保留了吴哥窟周围四处横溢斜出的老树。但天长日久,许多树根穿透建筑石块,加速了窟身的分崩离析。除此之外,树根和石头之间的空洞是白蚁的天堂,这些长翅膀的破坏者已经在2002年蛀倒了有名的塔蓬庙屋顶,这让吴哥窟的管理者很是头疼。 及时、准确地公布文化遗产损失情况,为受损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赢得广泛的支持。突发性灾难的发生,造成人民生命、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样,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灾难。由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意义,人们在关注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灾难中文化遗产的命运。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万同胞顷刻罹难,美丽家园顿变废墟。同样,文化遗产也在地震中蒙受巨大损失。在“5•12”汶川地震灾难中,四川省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重撼,出现不同程度损毁。65个博物馆、文管所、考古院(所)的展厅、办公用房、文物库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3167件馆藏文物受到损毁,其中珍贵文物220件。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我们一边积极开展救灾工作,一边迅速了解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并及时地将灾情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受灾情况。这为灾后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把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聚焦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让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灾后恢复重建,人们最关注的是民生工程,而此次受灾的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为著名文化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百姓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社会公众情之所系。这些工程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法律制度、经济投入、民族构成、文化环境、技术水平、管理战略等诸多相互影响与关联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保护绩效及保护方式的选择。为制定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规划,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环境因素与变量,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否则失败将无可避免。强烈的环境风险意识与超凡的捕捉机会的能力是文化遗产保护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83901b59eef8c75fbfb3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