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和顺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 要】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产品趋同现象突出;导致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环境污染严重,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乡村性和保证当地社区受益,腾冲和顺镇从风景主题、文人效应、抗战历史、侨乡经济方面塑造与维系和顺乡村发展,以维护“乡村性”为主题,开发本土特色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 【关键词】 和顺 侨乡 乡村旅游 发展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腾冲城西南4公里处,因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敦厚而闻名,和顺镇归侨、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和顺侨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为国内和顺人口的117%。和顺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披岸,金桂飘香;大盈江水环绕和顺坝流淌,从断崖一泻而下,形成有名的“龙洞垂帘”;龙潭池畔的元龙阁雕梁画栋,建筑精巧;文昌宫,刘、李、寸、张等诸姓宗祠,三步一楼,五步一阁,雕梁画栋、逢合有序;临水见轩,虹飞波涌,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镇;和顺人杰地灵,诞生了“天南一支笔”李曰垓、杰出哲学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树声等;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和顺图书馆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殊荣;2005年10月和顺被评选为“中国10大魅力名镇”之首。 和顺镇的发展趋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发展;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由大众化向特色化发展;由一般建筑风格向特色民居风格转变。 一、注重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是乡村性与特色性。和顺乡村发展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应该统一布局,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形成“家家达标准,处处有特色”的乡村发展风格。随着乡村旅游的商业化经营、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环境破坏等受到严重的考验,所以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识刻不容缓。(1)主题:以差异与特色建立主题。(2)地格:地方的风俗民情形成地格。(3)氛围: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生态构成氛围。建立特色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特产、手工艺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以“家家达标准,户户有特色”为和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在镇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规模经营,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 二、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 现代旅游竞争激烈,农村旅游经营者数量众多,组织松散,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和顺旅游应该走品牌路线!通过分类管理形成的一批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建立商标保护意识——推出和顺松花糕、和顺腌菜、和顺咸鸭蛋、和顺豆豉饼等特色产品,开发特色“农家乐”商标。政府、企业、农民三管齐下:抓龙头带动产业链,抓辐射延伸产业链,注重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保护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在和顺形成产业化、品牌化生产,同时餐饮业、娱乐业、商业也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迅速发展。 三、合理规划、保护与开发并重,防止过度重复建设 模仿是目前乡村旅游产品高度雷同的重要原因,它会导致乡村本土性的消失,“民俗游”与“农家乐”的泛华,导致目前乡村旅游出现“低价格——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为此,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指导、规划经费支持乃至争取国家经济支持和技术援助,重视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保护;解决农民住宅与牲畜圈舍混杂与污水垃圾治理问题,建设宜居宜游村落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店;改善交通、公共卫生与安全设施;确定和顺旅游潜力,界定本镇“农家乐”数量上限;在建筑风格上,于本土风格为主,注重土木建筑风格,反对重复建设;反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入侵。 四、规模经营、“第二个家”与地方政策配套发展。 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当代农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形成和顺乡镇特色文化旅游,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油菜花风光、划船采菱角、现摘草莓园、荷塘风光等)、制作体验(如现舂年糕体验、松花糕制作体验、玉石磨制体验、鲜花饼制作体验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游客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会乡村旅游的魅力。“第二个家”将是乡镇旅游未来的发展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到最低的英国人达2%。在大城市,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城里人到风景优美的农村购买住宅,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保护土地适度集中,对于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应该有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 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发展乡镇旅游过程中,村民通过特色小吃、歌舞表演、出售旅游产品、出售门票活获得了极大的实惠,促使村民对本镇的名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更加注重保护民族艺术。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元龙阁、弯楼子等古建筑以保护为主,应该限制客流量;松花糕、豆豉饼、头脑等特色小吃也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保质保量。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条件之一,和顺乡的“乡村旅馆”满足了旅游者“第二个家”的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对本土小吃、本土文化、“乡村旅馆”做对应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村民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传承与发展并存的必要性,让他们积极加入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生活中。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农耕、砍伐活动。使每个村民都有民族传承与生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云南导游基础知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2]邹统钎?乡村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丁敏?中国旅游资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a51a99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