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

时间:2023-03-09 14:21: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

作者:刘学周

来源:《人民黄河》2020年第11

黄河流域横穿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和谐共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针对黄河文明及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当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文明溯源,第二章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第三章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第四章周秦时期的黄河文明,第五章两汉时期的黄河文明,第六章隋唐时期的黄河文明,第七章宋代的黄河文明,第八章黄河文明发展的轨迹,第九章黄河文明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伴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的真正确立,黄河文明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提出,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支撑。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是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黄河流域还承担着生态走廊的重要职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十分重要,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有着重要战略地位。

当前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所承受的污染物已经超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的结构性污染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流域水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黄河流域存在大量高污染企业,石油、化工、造纸、煤炭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黄河流域工业排放量的70%。同時,受限于黄河水环境较低的承载能力以及城市布局状况,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污染大大超出自身承载力。监测资料显示,黄河流域中有50%以上的区域无法达到相关水质要求。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的严格控制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但还未得到根本好转。伴随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难度逐渐增加,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从当前环境污染入手,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黄河流域整体与长远发展,平衡黄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第一,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建设。法治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尤其是2018生态文明纳入宪法,代表着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出现了新的契机。一是要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保护制度与救济制度。治理制度方面,明确周边工业排污总量,各地区分段治理的同时,建立跨区域合作治理制度;保护制度方面,建设黄河流域环境


保护执法团队,打造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执法队伍;救济制度方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日常化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实现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互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化,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相协调,尤其是税收政策、行政管理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等。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互动中要实现组织机构与法律、政策的一体化。组织机构方面,要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制定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律的过程中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律政策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非环境政策领域,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第二,严格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来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度与管理。把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纳入黄河水资源配置管理中,重视黄河水量的调度管理,在保证黄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重视黄河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源区、河口等关键区域。对生态受损的区域,如湿地等进行人工修复。加强黄河流域水文监测,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第三,转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思路。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功能、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实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黄河水环境质量考核等制度,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全面推动清洁生产,降低高耗水、重污染行业的比例,在保证黄河水体目标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实现黄河流域水生态管理。从目标总量控制过渡到容量总量控制,平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基金项目: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CCXJ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学周(1969),男,山东寿光人,硕士,潍坊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文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0e1e37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