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中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贸易中的中国 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当高的中国来说,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对外对内政策,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将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如下问题: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的格局是怎样确定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是否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 一、 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根据H-O理论,评价一国要素禀赋的指标主要有要素丰饶度和要素密集度。就要素丰饶度来看,中国劳动力总存量较其它国家偏大,资本总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大。所以从要素丰饶度看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再考察要素密集度,中国由于劳动力数量较多,在很多低技术产品上均存在比较优势,由于改革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得到了一个比较充分的发挥。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众多和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生产的商品在价格上较同类商品存在较大的优势,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根据S-S定理,中国的劳动力将逐渐集中于出口生产,中国的劳动力将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劳动力收入将随着出口的增长而增长。在国际贸易发生之后,会发生同质要素均等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的增长一般要快于劳动力的增长。 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当价格不变时,某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该产品对应的生产要素需求增加,相应的,需要从其它商品中释放出生产要素与之匹配,从而影响其它商品的生产。这种发展容易导致“荷兰病”的发生。 中国广泛开展对外贸易以来,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了许多特点,主要有: 1.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受关税下调和世界市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但对经济冲击不仅小于预期,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从总体来看,进口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3.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从贸易平衡来看,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已呈现较大逆差,说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则主要是受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用料较大的影响。 4.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加工贸易出口1995年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以来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第一大贸易方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加工贸易迄今仍是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般贸易方式和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过去一般贸易一直逆差,现在转为顺差。其它贸易方式虽然还处于很大比较劣势,但发展也很快。 5.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吸引外资形势很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增长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力量。 6.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近几年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予西部地区各种优惠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大幅增长。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抗风险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格局由总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决定,或者由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决定。在国际经济学不考虑需求的假设中,这两者是一致的。目前中国相较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是劳动丰饶国。同时,随着同质要素的均等化,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存量正在上升。 根据H-O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要素禀赋与比较利益变化实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该国就会保持或者产生新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自身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或资本水平发生变化时,该国仍然墨守成规,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该国的经济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所以在劳动力价格不断增加的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应当会发生改变。中国将向着资本丰饶国方向转变,同时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二、 中国与“世界工厂”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个定义,说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并非是特别确切的。从工业品出口结构看,目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服装、鞋业、日用轻工业品等。虽然近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的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日本仅汽车出口就超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在800亿美元左右,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其中仅半导体芯片一项产品的进口就占国内芯片市场需求的90%。这种情况证明,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所以说,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要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首先必须明确中国要成为怎样的“世界工厂”。在我看来,中国所成为的“世界工厂”,必须是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其重要产业的一批企业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最突出的是,“世界工厂”在科技研发上要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领导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根据上述设想,提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2.改变单纯的世界工厂地位,从一个大国的现实出发,以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沿海发达地区应当致力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在扩大开放和与沿海合作中承担起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职能。 3.吸引外资时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力,对各级政府所追求的目进行调整,弱化GDP、外资、出口增长率等指标的地位,强化税收、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平等水平程度的德等指标的作用。 4.加强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即知识性劳动力、科技人员、专利与专有技术等,改变目前主要是低水平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 5.加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方式改变。 中国的国际贸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基于H-O理论对中国所处的国际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韩秀申,2002 [2]:《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胡友静,2007 [3]:《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吕政,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b76471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