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中《季氏将伐颛臾》里“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的翻译错了! 在部编教材中,对这一句的翻译为“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显然,编者把“无乃”翻译为“难道”。个人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理由有二: 1.在商务印书馆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里专门有对“无乃”一词的注解: 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只怕”。《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国语·周语上》:“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杜甫《新婚别》诗:“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见1563页)。 又郭锡良、唐作藩等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中册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下对这句话有详细的解释,见注释第4条: 无乃……与: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吧”。……,全句意思是,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见601页) 很显然,不管是《古代汉语词典》解释还是《古代汉语》里的注释,跟部编教材中注释的意思都是有出入的,前二者的理解综合起来就是“无乃……与”表示委婉的推测语气,而后者则是强烈的反诘语气。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是有所依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其次就是各种经典教材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古代汉语》。记得老语文教材里也选过这篇文章,对“无乃”的注释也是“只怕”“恐怕”,而部编版教材却理解为“难道”,既无所依,又显得随意不够严谨。在部编版教材中,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如对《季氏将伐颛臾》中“则将焉用彼相矣”里的“相”注释为“辅佐的人”,而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在对“相”字的注释中专门有一条: 又扶助盲人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见1628页) 例句是原句子。敢问编者,这里孔子是用扶助盲人的人不好好的地辅助盲人来喻子路、冉有不好好的扶助季氏,是打比方,你注意到了吗? 又如对《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的注释为“率领、带领”,而《古代汉语词典》在对“从”字的注释中专门有一条: 又使跟随。《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见○221页) 例句居然又是原句子。还有,不多列举。此为先前教材难得一见者。 2.从说话者的角度,把“无乃”理解为“难道”也是不够恰当的。这是孔子批评学生冉有时说的话。孔子是温厚的,崇尚“礼”的,克己的。很少会居高临下地批评学生,所以,《侍坐》中,孔子认为子路“其言不让”,也只是“哂之”。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这不是孔子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e70ad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