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案例

时间:2022-04-19 19:0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长相思》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声音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主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古诗词犹如其中颗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傲视群芳。古诗词凝练隽永,其每一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但古诗词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如何让今天的孩子通过想象体验去穿越时空,寻访古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情画意呢?《长相思》就是一首培养学生放飞想象,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好词。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边读词句边想象画面、感受古人读书的快乐。从想象与对话中去体会古诗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情感表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

[案例描述]

(学生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作者的家乡。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越过一座座陡峭的山峰,一条条湍急的大河,在风雨交加中急速前进。

师:你看见了队伍艰难前进的情景。很好。谁也来说说?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进发。 生:我看见了帐蓬里点着灯,战士们都睡不着觉,在思乡。 师:这是因思乡而辗转难眠啊!



1




师:你们都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也看到了辗转难眠的画面。但是,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他的故园是怎样的呢?请你展开想象,假如你来到作者的家乡,你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或场景写下来。

(生当堂练笔,师巡视)

师:请大家停笔,把你写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我来到纳兰性德的家园,会看到他一边弹琴,一边吟诗的画面。 师:琴音绕梁,诗韵动人,多美好啊!

生:我看到纳兰性德和邻居们在门前的树下喝茶。 师:好温馨啊!

生:我看到纳兰性德和父亲在下棋。母亲端了两杯茶进来,悄悄坐在旁边看父子俩下棋。 师:多么其乐融融的一家啊!

生:我看到元宵之夜,纳兰性德和家人在吃汤圆,聊趣事。而孩子们在玩花灯。 师:甜甜的汤圆给节日增添了甜蜜的味道。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纳兰性德的母亲正在给儿子织毛衣,盼望儿子早点回家。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两句诗“慈母心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一针一线总关情! (创设情境,对比引读)

师:家的幸福温馨真让人眷恋啊!但是,曾经这美好的一切,现在有吗? 生:没有。

师:在那美丽的故园,与朋友一起畅饮,一起高歌,多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生读上阕)

师:在多少个团圆的节日里,我们与家人共享节日的欢乐。可在这里,这一切也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生读下阕)

师:从母亲企盼我归程的眼里,我明白了“家”的含义,于是更添了几丝乡愁。 (生齐读全词)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本词的特点,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引领学生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学生对“征途”和“故园”的感悟在对话中转化为说和写的



2




语言。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父子一起下棋的天伦之乐;元宵夜吃汤圆的喜庆;母亲给儿子织毛衣的温情……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也为学生架起与词人进行心灵对话的桥梁。在学生初入词境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创设的情境中诵读,对于天涯行役的艰辛和故园的温馨安详的强烈反差体会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也迎刃而解了。在琅琅书声中,使学生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它既起到情感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伸展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来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是以想象为依托,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短短的两阕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锤洗语言之凝练。同时又对古诗词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不过,在教学准备时疏忽了用音乐渲染气氛,有点遗憾。因为音乐能提供一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果配合语言文字,会烘托渲染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更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撩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沉醉在音乐与文字所描摹的意境中,在音乐与文字的和谐共振下,使语文课堂更加情趣盎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语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要使学生层层深入,领悟文章的意蕴,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教材是有限的,想象的空间却无限。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拓展思维的捷径。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想象与读悟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词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词意,走进词的意境。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的魅力,又使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诵读与想象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正所谓“读其文,解其义,品其情,想其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a3061c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