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鲁迅

时间:2023-02-01 12:23: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你能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吗?

的确,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百草园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书题:社戏]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2.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问的内容:字、词、句、问题等。 相关知识: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写作背景: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戏剧知识:

中国戏剧角色按来划分,分为四大类:旦行,生行,净行,丑行。

旦行:是中国戏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是剧中的主角。有小旦、老旦和刀马旦。 生行:是中国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分为小生、老生(须生)、武生。 净行:也叫花脸

丑角:是中国戏剧里的小人物或反面人物,在鼻子处勾画一块白色,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

1.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


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自由快乐)

3)无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无封建礼教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最聪明的双喜” 乐于助人的桂生, 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 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课文记叙了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 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a. 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b. 小结: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 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 ”“”“退”“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想象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b822c70722192e4436f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