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辛亥革命内容的三种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4 11:22:3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辛亥革命内容的三种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因此,同样的内容其核心目标就会有所不同。这样,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了解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形式的特点及其运用方法与策略,可以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调整。下以辛亥革命同一个学习内容为例,就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形式问题作一说明。

1.从理解和探究历史问题出发的教学设计

有的老师以“了解——理解——见解”三步骤展开教学过程。

“了解”实施阶段,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提炼要点,完成对辛亥革命过程的了解任务,并初步掌握辛亥革命“酝酿、爆发、成果、结局和意义”等相关内容。

“理解”实施阶段,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辛亥革命第一枪为什么在武昌打响?《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点?袁世凯何以能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见解”实施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联系比较中获取认识。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如果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员,你会赞成和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请说明理由。



在历史知识体系中,历史事实是基础,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历史结论是依据历史事实和概念对相关历史现象做出的推论。其中,历史事实为显性知识,在教材中有明确的表述,其学习的要求一般为记忆。历史概念为隐性知识,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整理,其要求是理解;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在分析一系列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共性、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所作出的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

在了解历史现象的基础上,理解其含义、特点以及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就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历史学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也符合历史课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

这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师指导下的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似。其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在教学情境中生成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探究相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历史认识。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包含有“史实——概念——结论”构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可开展学生之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之间的提问辩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是基础,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条件,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其积极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是关键。

2.从感受和体验历史情感出发的教学设计

有的老师以“追求共和反大清”“创立共和颁约法”和“民主共和入人心”三个部分展开教学过程1

第一部分,以相关图片资料呈现革命党人武装反清的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其舍生忘死追求共和理想的精神。可供选择的材料有:秋瑾头像及其爱国诗歌,染秋瑾就义场景;林觉民头像及其《与妻书》节选的一段文字;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视频等。可供选择的问题有:秋瑾的诗歌和林觉民的《与妻书》,表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抱负?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你怎样看待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

第二部分,以相关材料呈现中华民国政权建立的过程以及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探究临时政府的革命理想。可供选择的材料包括:南京总统府和中山陵的有关图片、孙中山的《大总统誓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材料。可以选择的问题包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临时约法》是怎样规定中华民国政权职能的?怎样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哪些史实体现了孙中山维护共和一切从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品格?

第三部分,以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影响。可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专题中内容(如易服、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政治局势等材料)前移至此,引导学生感受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及其思想观念的影响。



以共和为主题,将辛亥革命的内容分解为三个部分展开,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其中,每一部分的内容,均从设置情景入手、以激发情感为目的。这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探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感受和体验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的精神服务的。



1

相关案例由无锡市张云老师提供。


这种教学形式,类似于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安排,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场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其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这样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比较适用于历史人物和思想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

3.从学生资源和具体情境出发的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学习材料对学生有潜在的意义;二是学习者要有起码的知识结构,能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相联系;三是学习者具有建立联系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起来的意向。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机械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产生意义学习的关键是要解决愿不愿的问题或能不能的问题。者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关,后者与学习的基础有关。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基础。从满足其学习的需要出发可以解决其愿意学习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资源,容易与新的内容建立起联系,可以为解决学习基础的问题。北京市的贾海燕老师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尝试。2

①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导入设计

在课前调查中,老师发现学生都知道孙中山的大名,并能够联想起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中山陵、中山市、中山路等生活中的历史常识。但是,在调查与反馈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民国之父”,我们为什么纪念他?„„梳理归纳,可概括为一个问题:孙中山为何如此受尊敬?老师认为,伟人的丰功伟绩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决定将学生的这一疑问内容作为导入时的教学内容。

导入过程中,老师先用幻灯展示五一期间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孙中山画像,据此向学生提问:“这是哪里?图片上的人物是谁?”由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马上就有学生表示他们在假期也去了天安门广场,显得很兴奋。接着顺势引导设问:“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规定的。那么,为什么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都会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孙中山画像?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由于一开始就直奔学生心中的困惑而去,课的导入设计就有了先声夺人、激情、凝神、引趣的效果。带着这个问题进人新课学习,经过不断探寻与深入,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心中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情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2

参阅:贾海燕.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做好自己.西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2)。编者做了一定程度的删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d244d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