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马说》 一、重点实词释义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 )有名马,祇( )辱( )于奴隶人( )之手,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 )千里称( )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 )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不以( )其道( ),食( )之不能尽( )其材( ),鸣( )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 )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二、容易写错的字填空 1.( )辱于奴隶人之手,( )死于( )(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 )一石。 3.(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 4.执( )而临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马说》中以“ , ”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它不能获得千里马称号的原因。 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的人并不多,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 , ”。 3.《马说》中批评了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策马、喂养马,因此不能充分展示出马的才能的句子是“ , ”。 4.《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使马的才能发挥出来,不能通晓马的意思的句子是“ , ”。 1 5.《马说》中针对千里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食马者的错误认识,发出了“ , ”的悲叹,为千里马鸣不平。 6.《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 , ”。 《马说》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世有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于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之手,骈(两马并驾,并列)死于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之间,不以(按照)千里称(称颂,称道)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副词作动词,吃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相当,等同)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不以(用)其道(办法),食(sì,通“饲”,喂养)之不能尽(竭尽)其材(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马嘶叫)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马鞭子)而临(对面)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示推测)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真不知马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7e030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