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本文就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进行总结,从艺术形式、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看一下这两个词:“杂剧”和“百戏”。“杂”——因为多才会杂,“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似,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当时的汉族人对女真人深恶痛绝,就连艺术形式上也不肯承认自己和金国的是一样的。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很广泛,有唐宋时期的词调音乐、诸宫调以及一些外民族歌曲。元杂剧与宋杂剧不同,和南戏也不一样,因为它专用北方音乐,所以常被称为“北曲”。元杂剧叫北曲,南戏就叫南曲。此时,我国戏曲已形成了南北戏曲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为明清戏曲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常言道,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历来被看做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也叫元杂剧。换句话说,元曲不等于元杂剧,元曲包括元杂剧,另外还有元代散曲。本文重点就元杂剧何以兴盛做一些探讨。 元杂剧的兴盛有多种社会原因。就艺术形式上来讲,宋、金时期民间流行的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音乐形式为元杂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宋杂剧和金院本的长期积累也使得元杂剧的发展立足于一个充实的基础之上。 在政治上,元朝统一中国后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族与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各族人民反对蒙古统治者的斗争此起彼伏,充满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社会生活就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主题,杂剧艺术则以进一步的戏剧化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892892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