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 通过查询和课上老师同学的介绍与发言,我才知道毛泽东有很强的李自成情结。以下是通过查阅和自我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自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少年之时。在韶山上私塾时,毛泽东爱看的“杂书”里面,就有关于李自成的书籍。1910年秋,毛泽东从湘乡东山学校放假回外婆家时买了一些“笔杆糖”,平均分给表兄弟们。分完后,最小的表弟吵着还要多分一点,毛泽东便对他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与昏庸官府作斗争,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所以,我们兄弟之间也要按均田均富的原则来分糖,谁也不能多分。” 从毛泽东的话中,可见李自成的平均思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毛泽东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向同学们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时,向学生介绍了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总结了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课程时,又一次引用了李自成起义的有关资料。他说:“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是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使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据谭震林回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拒绝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他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对我们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与流寇主义思想作斗争:“历史上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对李自成和他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研究。他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战争思想的层面,还将视野深入到了其失败原因的更深层面。在1938年关于根据地保卫工作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在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热情地赞美了中国的农民运动,他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列举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农民运动领袖,肯定了其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因素,同时也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原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李自成也是一面镜子。毛泽东对李自成的壮举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失败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他从这个英雄人物身上获得了力量,也找到了缺憾:骄傲是万万不行的——要像李自成那样,坚忍不拔,走向北京,但千万不要像李自成那样匆匆忙忙败退北京城。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经常思索的问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毛泽东长期以来的“李自成情结”,折射出他时时担心政权不稳、江山变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的警示,时时在毛泽东耳边响起,他不仅自己一生简朴,严以律己,还推动中央制定出一系列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决策和措施,时刻提高警惕,竭力防止内部滋生腐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929bf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