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路 意为境(上) 作者:袁培德 来源:《浙江画报》 2019年第6期 编者按:在2018 年1 月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同年6 月出台的《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中,“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也作为浙江“全域旅游推进工程”重点内容,被列为大花园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这条千年古道正穿越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条唐诗路,千年被传颂,诗歌繁华地,诗仙也入梦。“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所走的山水人文之路,他们大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过剡中,至浙江天台山石梁飞瀑。然后通过这条线路又将脚步延伸到温州,再从瓯江回溯至钱塘江。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有形的风景旅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造的一条文化之路,更是千百年来的一条思想之路。 不久前,我参加一次浙东唐诗之路采风活动,当身临其境地走进去,发现里面真可谓是繁花似锦。韩翃笔下的“落日花边剡溪水”,依然环绕在会稽峰下奔流不息。王爚的“穿岩之峰高苍苍”,吸引着旅人来此登高远望,不愿离去。顾况的“一声秋磬发孤烟”,令人仿佛能听到寺里传来晚钟声,感受到炊烟袅袅升起时,人在异乡作异客的那种宁静而孤独的心境。诗仙李白的一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把梦境中天姥山的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唤起了多少人的幻想而跟着诗人进入梦乡。 诗人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留下的诗歌,或以深情之意,或写清丽之章,或兴玲珑之象,开创了唐代山水诗的一座座高峰,同时也共同促成了山水诗在唐代的成熟。参加浙东唐诗之路摄影采风活动的我,如何来诠释我所看到的唐诗之路呢?或者说,我心中的唐诗之路应该是怎样的?我想,它一定是有自己的思想的,需要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以具备自己个性并有一定辨识度的摄影视觉语言来呈现。 首先,我要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古人留下的众多古代诗词中寻找和汲取灵感,从古诗中寻找并产生出画面感,应用实的镜头去创造意象的一个个视觉画面,也就是将客观物象通过自己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必须着重体现一个“意”字,通过“诗意”的营造,从而达到“画意”之升华。 再就是,拍摄手法上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如巧用光影、虚实拍摄、摇晃拍摄、多次曝光等,其目的就是要落实到一个点上,那就是以诗之路幻化为以意为境,最终完成思想到形式完全融合的既有“诗意”又有“画意”的摄影作品。 唐诗之路的拍摄还没有结束,由于活动安排和时间的原因,参加本次活动只走了浙东境内七州中的越州、明州和台州,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寻觅诗人的足迹去感悟“诗意”和“画意”。唐诗之路的创作手法是我摄影上的一种探索,尽管还不够成熟,对于从事摄影创作已经38 年的一位老摄影人来说,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拍摄技术,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接下来应该还有时间去完善,希望自己可以保持更加开放的学习态度,面对未来的摄影之路不断探索前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985a3a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