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哈韩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随着日韩影视的热播以及日韩音乐的流行,日韩文化逐渐涌进我国,对我国的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们。大学生是可塑性极强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及心理的特点, 他们对于流行文化非常敏感并且反应迅速。于是在大学生中,不断出现一些代表着流行文化的时尚现象,如“ 追星族”、“哈日哈韩”、“网络流行语”等。其中,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以及成长环境,并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 一、我国大学生中的“哈日哈韩”现象 日韩的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动漫等等早已形成一股潮流风行中国。以韩剧为例。1993年我国播放了第一部韩剧《嫉妒》,此后《向日葵》、《番茄》、《再见我的爱》等相继热播。随着韩剧的播映,安在旭、金喜善等第一拨“韩流”明星应运而生,赢得了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认同与喜爱。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第一次“韩国电影周”就获得了极大的反响;2001年10月在北京、成都、上海三地相继举办的《韩国电影回顾展》,进一步扩大了韩国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影响;2004年,在北京新世纪影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周”更是吸引了大批影迷。 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可见大学生在韩剧的追慕者当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几乎80%的大学生都看过日韩的影视作品。从2001年的《蓝色生死恋》、2004年的《冬季恋歌》、《浪漫满屋》到时下仍在热播的《大长今》、《加油,金顺》等,韩国电视剧赢得了大学生的认同与喜爱。有些大学生甚至房间里满墙壁的韩国明星海报,HOT、李贞贤、裴勇俊等,听的都是韩国的流行歌曲,看的都是韩国电视剧。像这样的年轻人,社会上许多人称他们为“哈韩族”。 随着日韩音乐和影视在中国的走红,日韩服饰也迅速风靡。个性、舒适、随意是日韩服饰的一大特色,而此特色正是现在大学生们所钟爱的。这些年轻人喜欢染发,喜欢把不同帽子与各种风格的服饰相混搭。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这些就是“哈日哈韩族”的标志性穿着。这些大学生往往也是“追星族”,他们常常会去参加日韩明星的签售会、演唱会,去机场接机或在明星下榻的宾馆外驻足守候;还有些学生为了能与日韩明星交流沟通,开始认真学习日语、韩语。一位大学生就这样描述过:“ 我们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 二、我国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形成的原因 作为代表大学生流行文化的时尚现象之一,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过程,由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特点等各种原因所形成。 首先,日本、韩国、中国都是共处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国家。韩国在经济上发展十分迅速,同时,在流行文化方面也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日本则在战争的废墟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令人刮目的经济神话。几十年来,日韩不单创造了经济奇迹,还在不断地提升自身在流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日韩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上的“神话”自然引起青少年们的羡慕和向往,而与中国相似的文化背景又使日韩流行文化更易被中国的青少年们所认同和接受。 其次,日韩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中国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因于它人性化、平民化、现代化的特点。正是这些特质,引起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振”。当代中国青少年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应试教育的重压,就业竞争的白热化……他们年轻的心渴望着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蓝天。而韩剧俊男靓女的组合,跌宕起伏的情节,催人泪下的对白,荡气回肠的爱情……让他们在欣赏时感到放松和舒适。 第三,大众传媒的兴起,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的消费,是大学生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及途径。此外,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为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学生喜欢支配自身的闲暇时间,喜欢自行选定闲暇生活内容,电视、网络、时尚杂志就是他们的最爱。 第四,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是也社会信息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使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一些本来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内容,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便可跨越时空,超越城市、地区乃至国界。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不仅加快了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更重要地是提升了大学生流行文化的质量、规模及大学生自主参与的愿望。 最后,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是“新生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新生代”大学生具有模仿他人和自我表现的欲望。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流行,一方面出于模仿他人、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另一方面又包含希望区别于他人的“差别性愿望”。这是一种矛盾而统一的过程。“新生代”大学生正处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下,他们的文化观念及其思想、行为和趣味与前几代人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地生活,并不介意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所以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等等。 三、日韩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日韩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就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高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课余生活中, 他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互相交流, 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同时,流行文化的传播也拓展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校园文化。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较强,他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内容与形式,并结合高校生活进行再创造,如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以及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剧等等。所以,将流行文化精品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对于拓展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开阔学生思维,丰富其技能均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对日韩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 直接干扰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其学业与身心健康的发展。流行文化所具有的感性化、娱乐化、形式独特、新奇等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喜爱。他们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 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其次,过分追求娱乐,会诱发道德问题。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 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在感官的强烈体验中, 流行文化总是让大学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这种状态的内在表现就是依凭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无法清晰分辨现实,进行独立思考;外在表现为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此外,日韩流行文化强烈的娱乐性还常将大学生引入虚拟社会交往之中, 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线, 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 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四、关于大学生“哈日哈韩”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需要用宏观的文化视野、宽容的文化心态,去认识和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由其泛滥,而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它。笔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如下四个方面建议。 1、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关注和研究流行文化,分析其原因,估量其影响,吸取其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其次,要利用流行文化这一鲜活的形式,宣传主流文化的内容,并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揉入其中,使广大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切实得以提升。如在歌手比赛中不忘安排弘扬主旋律的歌曲,在动漫大赛中鼓励富有思想意义的作品,在短信文学大赛中挖掘富有意义的优秀作品等。 2、要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历来是把“双刃剑”。特别是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它的负面功能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有效地控制大众传媒,就能有效地遏制某些不良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和扩大。所以应通过有关立法,逐步建立起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群体的保护制度。特别是对电视、电影、广播在“黄金时段”和大学生寒暑假等闲暇时间内播出的娱乐类节目,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3、要加强对大学生组织功能和文化阵地的建设。流行文化的心理原因包括“协调性愿望”和“差别性愿望”。“差别性愿望”只反映了大学生流行文化中的个性特点,而“协调性愿望”则反映了大学生流行文化中的合群特点。加强大学生团队和群体作用的研究,通过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协调性愿望”,是引导大学生流行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同时,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种社团,拓展素质,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展示青春风采。 4、要鼓励健康的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是否给予大学生流行文化以适当的位置,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是一个社会是否具有宽容的文化心态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发健康的流行文化样式,使大学生流行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流行文化也是青年大学生张扬青春风采,展示其个性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应该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健康的流行文化的形式展现自己。例如,深圳流行歌手丛飞10年来参加400多场义演,资助贫困失学儿童170多名,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可见流行文化本身并不是人们颠覆传统、玩世不恭的借口,它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展现精彩自我的一种良好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ae921a964bcf84b9d57b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