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太尉管理军务 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时设内朝(中朝)掌决策、外朝(即秦时三公)掌执行 东汉时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制度,但尚未定型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长官中书令 中央 政治制 度 (中枢 权力机 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政令。长官侍中 重大创新, 历代沿袭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中书令 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 二府 宋―――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掌行政。长官为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司――掌财政,设度支、盐铁、户部 元―――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 宣政院统领西藏事务和全国宗教事务 明―――内阁制 明太祖废宰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成祖时正式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听命于皇帝 秦 郡县制 从 秦 到 汉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 汉 汉武帝后期―――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正式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州郡县三级 唐太宗时分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唐 唐中期以后,道成为正式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政 治制度 (地方 行政机 构的设 置)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设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宋 派文臣到地方做长官 设通判、知州监察地方,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元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布政司,掌行政 明 废行省,设三司 按察司,掌监察 都司,掌军务 清 省、府、县三级。 西周-春秋:世卿世䘵制 战国-秦:军功爵――依据才干政绩 选 官 制 度 汉: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宋:科举限制放宽 明清:八股取士 1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朝代 中枢权力机构 各自职责与运行程序 备注(作用): 朝代 秦 制度 郡县制 作用或影响 加强了中央 秦 三公九卿 内(中)朝外 朝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 史大夫掌监察,太尉掌军务 分式负责,利于提高效率 互相牵制,利于皇帝专制 西汉 郡县与封国并存 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 西汉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起用亲信,加强皇权 东汉 州郡县三级 造成地方封 加强了对地 州权力过大 东汉 尚书台 唐 道-府(州)-县 唐后期增设节度使 节度使掌地 魏晋南 北朝 中书省门下省 相继产生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 分式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 宋 路-府(州)-县 设通判、知州、转运使 加强了对地 家统一。中 平息。 有利于中央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封 元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 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明 设三司 布政司掌行 清 省、府、县三级 宋 二府三司制 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以形成 书门下长官即宰相,掌行政 互相牵制 最高行政机关 元 中书一省 相权过重,政局动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明 内阁 军机处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没有决 策权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朝代 选官制度 皇权空前加强 皇权达到顶峰 西周 世卿世禄制 战国后期到秦 汉 魏晋南北朝 军功-才干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提高了 一定程 易形成 为不 清 秦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说明: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 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 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地方割 具 隋唐 科举制 社会基 汉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刺史 唐 中央:御史台、谏院 地方:十道监察区 中央:御史台 地方:通判 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 源 宋 了源科考限制放宽 适应了 宋 明清 中央:都察院 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 重要作用的。 2 明清 八股取士 禁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e96693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