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1 04:1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生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整个中学教材安排了一定分量的古典诗歌。同时,从近年的各省中考试题也可以看出,有关古典诗歌的试题也在逐渐增多。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与中考命题人员对大纲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在教学古典诗歌时,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呢?我在指导中考学生复习唐宋诗歌时摸索了一些方法,和大家共享:

复习之前,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后作出了两点构想:进行唐宋诗歌总复习,应遵循“分---综合---分析”这一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虽然学习了相当部分的唐宋诗歌,但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只是进行了第一个感性认识的“分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综合”的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对一首首具体的唐宋诗歌进行一次概括综合,使学生能整体把握唐宋诗歌的时代背景(即诗歌风格形成原因)、主题风格、精神特征等。在完成这一项工序之后,又指导学生参照、品味以前学过的或未曾学过的唐宋诗歌。这就是后一次“分析”的工序了。其次,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还可以在教材之外选取适合说明唐宋诗歌时代背景、立体风格、精神特质的一两首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整体把握知识。

基于上述构思,我选取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两首诗体相同,写法相近,风格各异,而且又易讲易学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唐宋诗歌的时代背景,立体风格,精神特质等。唐代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的抒情性很强,宋代在唐诗的基础上注重理性,对于唐宋诗歌的这一主体风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时,唐帝国政治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因而积极向上,憧憬未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乃成为时代心声,这时代心声,又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于是《登鹳雀楼》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就应用而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歌的前两句首先为我们描绘了雄浑壮丽的画卷:一轮落日紧靠着那巍峨的远山缓缓西沉,不久冉冉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而翻腾呼啸的黄河仿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向大海奔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显得豪放慷慨,又觉得哲理隽永。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心灵映现。全诗短短四句,却透视出绚丽辉煌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诗的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而且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凝聚成了一种飞动的美的意象和豪迈的美的情韵凝聚成了一种奋发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激越铿锵的乐章!这是盛唐诗歌的主体风格,这也是整个唐诗主体风格!

王安石,生活在北宋。而北宋,是建立在残唐五代分裂破败的废墟之上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严峻现实,触发了文人对现实的思索,对未来的追求,这种关心,这种追求,自然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指向。《登飞来峰》正是这类诗作的代表。诗的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写了飞来峰的高峻,属于写实,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固是“闻说”当是虚写。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可以看作是“理”的阐述,“望眼”喻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浮云”在过去一些诗作者常用来比喻前进路上的奸佞。李白在被逐出长安时有诗云“总为浮云遮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了他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慨叹,表达对浮云的憎恨和无可奈何之情。王安石则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只块土,反其意而用之,“浮


云”以轻蔑的 眼光,显示出一位改革家的胆识。通观全诗,不难看出,诗的重心不在写景,而在借景说理。即以塔峰的高峻,鸡鸣之时沧海日升的宏阔,引出诗人身在高层,不惧“浮云”,大胆追求“理”。塔峰之耸、沧海日出这些奇异之景,皆为美好前景的象征。诗人这样写正好体现出宋诗尚理的审美情趣,它与上述唐诗那种雄阔的意境描绘,那种豪迈的精神摹写,那种实实在在的物象刻画基础上的内在情感的自然流泄,形成鲜明的对照。当然宋诗的这一主体风格除了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外,还与宋代文人注重理学主张“明道致用”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进行了上述分析比较之后,我又要求学生对上述分析比较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在课外阅读一些唐宋诗歌,从中印证唐宋诗歌的主体风格,然后在课堂上作答。值得欣赏的是,通过后来的检查,发现同学们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进一步分析印证以前学过和一些未曾学过的唐宋诗歌,有一位同学将王之涣的《凉州词》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进行了比较,而且还在课堂发言时这样富有文学色彩的总结唐宋诗歌的主体风格:“如果说唐诗是一曲曲情致浓郁、格调高昂的交响乐的话,那么宋诗就是一首首理趣冲淡、情感柔婉的小夜曲了。”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从指导思想的确定,到例文的选择以及复习重点的把握等都是较为正确的,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284562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