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 父 逐 日》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 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 猜猜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 (2)他带领百姓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 (3)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 (4)她怀抱玉兔,在月宫遥望亲人。——嫦娥 (5)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6)她创造人类,使百姓获得新生。——女娲 (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生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2、谁能尝试翻译一下原文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夸父逐日》夸父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夸父在逐日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结果怎样?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认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5、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1)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fd2e186bd97f192279e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