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0•河北百校联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陇头水 皎然 秦陇逼氏羌,征人去未央[注]。 如何幽咽水,并欲断君肠。 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 旅魂声搅乱,无梦到辽阳。 「注」未央:未尽,未已,没有完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通过“秦陇洲氏羌”“穷漠”等富有边塞特色意象的使用,交代了背景。 B.一、二句先写边地的地理环境,再点出人物与事件,意在突出征人戍边的艰辛。 C.五、六句“西”与“东”相对,“悲”与“忆”相连,共同传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七、八句通过“旅魂声”将边塞之地与故乡连在一起,体现了巨大的空间跨度。 16.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征人;也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思妇。你认为呢?并阐述其理由。(6分) 【答案】15.C 16.示列一:主人公是征人。从内容来看:征人离开家乡到秦陇戍边,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发出低沉、轻微的哭泣声;接着陈述自己一边作战,一边思念家乡亲人,自身的羁旅的痛苦,让自己梦不到故乡。从构思来看:诗人由实写转入虚写,最后又回到现实,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示列二:主人公是思妇。从内容来看:思妇因丈夫离开家乡出征在外,思念丈夫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发出低沉、轻微的哭泣声;接着又想象征人要一边作战,一边思念家乡亲人,征人羁旅之状扰乱了少妇思念征人的梦境。从构思来看:诗歌前两联实写,后两联虚写,将思妇对丈夫浓浓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共同传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分析错误,第五句写的是向西悲愤地注视着沙漠边陲敌寇的袭扰,体现了悲愤;第六句写的是向东思念家乡的亲人,体现了感伤。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要形象的判断分析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题干问“你认为呢?并阐述其理由”,解答此题首先要站位明确,即先总体上亮出观点立场,比如我认为主人公是征人或者我认为主人公是思妇人。然后对应答案进行阐释说出理由即可。一般理由不能少于两点。思维方向有三:1.所占从篇幅多少看,2.从形象塑造看,3.从情感表达看。所占篇章或者字数多的往往是主人公,比如从题目而言,交代了地点为边_塞“陇头”作为意象一般与战争、边关征人有关,首联“秦陇逼氏羌,征人去未央”,提到了“征人”及所处背景,一、二句先写边地的地理环境,再点出人物与事件,意在突出征人戍边的艰辛。颔联“如何幽咽水,并欲断君肠” 写水声如同亲人(或爱人、思妇)哭泣声,全都令人使人荡气回肠、悲伤到极点,可见依然是以征人为主体对象,勾连了“意中人”思妇。颈联“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写的是征人悲愤地注视着西部沙漠边陲敌寇的袭扰,因为敌人入侵有家难回思念家乡、亲人,向东遥望无比感伤。尾联“旅魂声搅乱,无梦到辽阳”,使用推己及人的两地连接法,将边塞之地与故乡连在一起,体现了征人对家人的思念而不得,梦中也常常被搅乱打断。可见主人公为征人。诗歌每一句都在写明写征人,情感表达上也是对入侵敌人的愤怒,以及发动穷兵黩武战争统治者的痛恨,更有诗人对艰难苦寒中坚守戍边征人的怜爱同情,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太平安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0•河北沧州市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乐曲旋律由轻柔变为激越的过渡,但曲断情连,饱含幽愁。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喻,引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论断。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记叙兼描述的手法,内容直承“蜀相”诗题。 【答案】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详解】本题考查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幽,砺,祠,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f2e7e2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