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1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1bd2d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