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三讲:七绝的创作方法

时间:2024-01-13 22:2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绝句——第三讲:七绝的创作方法一

第三讲 七绝的创作方法一

一、起承转合法。 例: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并列法。

例:绝句作者:杜甫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就是并列法的典型。这样的绝句章法用在写景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写出的景物必须是一副完整的画面, 2、尽量使用对仗, 3、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顺序。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如: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出自:唐代·任玠《题黄休复茅亭》

聚散荣枯一梦中,西归亲友半成空。唯馀大隐茅亭客,垂白论交有古风。 又例:司空图【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四、起承承合法。

例如高适的《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五、对比法。 如:《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先景(事)后情(议)法。 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 孟浩然的《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罗衣。 八、末句综合法。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寄】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如,苏轼在徐州曾有首绝句: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九、倒叙法。 梵崇【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讲过七绝,我们顺便说说五绝。

知道了七绝最主要的就是讲究灵动,它所能表现的就是那么一个片段,一个忽闪的感情浪花或者思考!重在神韵。那么五绝呢? 五绝,字更少,反而不象七绝这么“自在”“艳丽”地表现自己。五绝字最少,反而要求的是一个“稳”字。用一句“返朴归真”来形容五绝也许更合适,大多的五绝高古质朴!所有近体诗的体裁中,五绝是难度最大的!七绝可以忽略对仗的存在,自由畅达,而五绝反而常常又需要有对仗的存在。这是因为五绝的字实在太少了,每句五个字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平仄谱的施展,不象七言句那么从容地安排平仄的分配,所以,声韵上也无法达到圆润和完整感。怎么办?它只有常常借助对仗这种形式来帮助。五言诗在声韵上,更多的是借句和句之间的配合来达到一种效果。这就是,是我们一般要求五言诗的起句要仄收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最好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起句仄收,前两句对仗,很常见的写法。五绝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如果没特殊的构思的话,就不必再对仗了,因为两个“对仗联”堆在一起显得呆板。那么,按照起承转合章法的概念来,第三句就转,第四句就合。起承二句在声韵(对仗)多注意一下,正反相依,逆顺相应。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494d5904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