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 彭慧 当我读完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的经历时,我感到很是震撼。在集中营中,每个囚犯都只有自己的一个代码,囚犯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第一阶段大家都会感到恐惧,并且会否定自己的前半生。大家都被迫抛弃以前的生活,受尽凌辱,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念头。当日子久了,人们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一个表现相当冷漠的阶段。囚犯们经常会从梦中寻找面包、蛋糕、香烟和舒适的热水澡,但随后又会从梦中惊醒,旋即回到恶劣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渴望食物,将希望寄托在祈祷上,通过回忆过去熬过艰难的日子。当最后大家从集中营中释放出来后,他们会因为压力突然消失而道德出轨,随之而来的是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十分思念他的妻子,因为这份爱让他支持下来。他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十分确定,他认为作为医生,为帮助自己的狱友而死,要比作为不中用的劳工消耗自己的生命,无疑更有意义。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就是要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但是对没有明确问及的一切都保持沉默。这个规矩在那样的岁月里救了他好几次。弗兰克尔认为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要么屈服于命运,要么保持内在的自由,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第二部分意义疗法中,“存在”有三个含义: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2存在的意义;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而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困扰,这就是“存在之挫折”。为什么会有挫折, 可能是因为物质生活的缺乏或不满意,或者是因为精神生活的空虚乏力,也可能是在追求生命意义过程中遇到困难。心理疾病的发生,几乎都是源自上述三个方面,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便是重新引导病人,发现生活的意义,活下去的希望。而活着是一定有意义的,这便是“意义疗法”的全部核心。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就是厌倦。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日子很没有意思,会感到很空虚。工作成了人们实现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而一旦空闲下来,一旦自由,便不知所措,容易无聊与厌倦。我时常也会有这样的空虚感,这也印证了叔本华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通过阅读,让我找到自己身上某些症状发生的原因。所以我们更需要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通过爱或者忍受苦难寻找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失落、痛苦和空虚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在这一阶段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爱和忍受痛苦的力量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将之付诸于行动。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d7f830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