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国记忆·传统节日】端午节 阅读 1292 收藏 65 点赞 7 分享 40 在杜鹃“算黄算割”的叫声中,一年中最美妙的初夏来临了。在这清爽怡人的季节,紫薇和巴豆最喜欢去地里摘豌豆角吃;喜欢在菜园里捉菜虫;喜欢用端午花贴在脸上玩。喜欢在早熟的麦田边追蝴蝶……还喜欢——跟着奶奶去药铺买香料。“做端午香包啊?”药铺老板笑眯眯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味味中药,用小秤称了,又用小石臼捣成细面。“今年天热,多放点藿香。”哦?为什么呢?紫薇和巴豆不太懂,但药铺老板说的,总归没有错。盼啊盼,终于,离端午节还有一天了。一大早,奶奶,妈妈和婶婶就搬出藤椅,拿出香料,开始做香包。阳光暖暖地透过树梢照下来,枣花像碎雪一样洒下来。紫薇和巴豆的心里充满了喜悦。让紫薇来教你做香包吧!1.准备藿香、薄荷、甘松、艾叶、佩兰、檀香、香菊、雄黄、香樟果、和在一起捣碎。2.将香料末装入布袋中,缝合。3.下面开始做香包的外包了。(1)在花布上画出香包的形状,对叠下,绣上图案。(2)将两片剪好的布缝上,留出小口。(3)穿上挂绳。(4)装入盛有香料的小袋子,拉紧挂绳。(5)穿上五彩线和彩珠,一个香气扑鼻的心形香包就做好了!还可以做其他样子的香包哦!清凉如水的夜晚到了,奶奶把糯米、红枣、栗子、莲子泡上水,把粽叶和马莲草泡进廊下的大水缸里,“这些都要泡上一夜的。”看着奶奶忙,紫薇很兴奋,巴豆更是雀跃不已,不停地跑过去看粽叶泡好了没有。星星升起时,奶奶才闲下来,紫薇和巴豆就安静地围坐在奶奶身旁,听她讲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按照老年间的说法,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是三“五”相重,所以又叫“重五之日”。这是魔鬼的时辰,这个时候所有妖魔鬼怪、毒虫毒兽都会跑出出来活动。在这一天,大家都会都会将毒物惧怕的雄黄涂在身上,佩戴药包、香包来辟邪,悬挂莒蒲和艾草来避毒病,俗称“压午”。在古代,龙的力量非常强大,人们就在这一天通过赛龙舟等仪式,祈求龙王保佑大家不受毒魔的侵害。所以,端午也叫“祭龙日”“五毒日”,是驱邪避毒的节日。端午节的发展: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上书请求联合齐国抵抗秦国,却遭到反对,被迫害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哥》等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投进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人们把粽子丢进江中,希望鱼龙虾蟹吃饱后,不再去咬屈原。所以,端午节也成了人们纪念屈原的节日。听着奶奶的故事,紫薇和巴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清晨,他们在满院枣花香中睁开了双眼,端午节到了。转载自:沪江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e1ed4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