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第四版初中生读后感500字

时间:2023-03-23 00:29: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史概要第四版初中生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是简单地以时间为轴描述社会发展的模式,而是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了新意。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然而正如书中导言所说“历史是既简单有复杂的”。王朝更替,社会发展再简单不过。“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四十来字已经能够清楚地概括五千年的时间跨越。而这时空变幻间隐含着的英雄式的人物,变革式的事件、戏剧化的情节发展,甚至细微到服装、语言、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可以包罗在历史这个范畴之下。所以说历史又是复杂的。樊树志先生当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是已经对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进行了叙述。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未完全读完,但是颇有一些感触。如果用两个字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细节”,细节对于历史课的影响。

一、 细节激发兴趣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然而当它成为课本教材时,受到篇幅、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学生面对高度浓缩的课本时,往往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相当距离,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生动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历史人物的特写、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渲染,紧张的戏剧冲突等精彩细节,尤其要重视历史和学生社会经验相关联的细节,这更能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 例如,当我读到老子与孔子这一章节时,马上联想到了课本教材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观点又纷繁复杂,而且时间也久远,学生会有很大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孔子等人主要的思想体现又与

语文的一些古诗文背诵重复,学生也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鉴于此,如果运用细节进行人物特写:孔子作揖佩剑的画像。学生习惯于孔子是个文人、思想家、教书先生,佩剑必然引发好奇“孔子为何佩剑?孔子还会武功?”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由佩剑引入孔子士大夫的身份,从而延生春秋时期的奴隶制等级制度,然后再讲孔子的思想时对比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发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这样,整堂课就通过细节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心理需求。

二、细节辅助达标

“读史以明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民族血脉的传承,更加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人事的变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洞悉事件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从宏观的、系统、整体来理解现实生活。

如讲到秦的大一统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物评价的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既强调了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又指出了“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然而教材在叙述此事件时简单地介绍原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烧毁了各国了历史、诸子百家著作,活埋四百多名儒生。而学生也在此之上凭借其固有的经验判断秦始皇是个“暴君”实际上,国史概要中也提到焚书坑儒的背后的细节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大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253a98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