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劝学》中的“而”的用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3ff361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