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英文翻译】jusco than fifty 【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典故 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盛情的设宴接待他,宴席之上,楚成王多喝了几杯酒,就笑着问重耳:“将来您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打算怎么报答寡人啊?”重耳闻言一愣,急忙回复:“各种珍宝,您都不缺,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楚成王一板脸:“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想了想,只好回答说:“只有这样了,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闹矛盾,在战场上相遇,我就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以避免与楚国开展,报答您的恩情。如果楚军还不肯放过我们,那我就只有和您较量一番了!” 重耳这番话,句句真心,因为两军交战,主动退却是很伤士气的。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人却未必都认可重耳的坦诚,甚至误认为重耳锋芒毕露,言辞无礼。 楚成王听了这话,没什么表示,旁边的令尹成得臣(子玉)可不干了,转头就对楚成王说:“您这么隆重地接待公子重耳,他却出言不逊,其罪当诛!”楚成王摇摇头:“是寡人要求报答,先说错了话,怪不得重耳。况且,他在外流浪多年,还有那么多贤臣肯于跟随,这种人的得上天保佑,是杀不得的。”成得臣还没消气,气鼓鼓地说:“那就把重耳的谋臣狐偃扣留起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楚成王还是没同意。 在楚国待了几个月以后,突然有一位使者从秦国而来,求见重耳,说秦君愿意派兵送他入晋为君。楚成王也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得跨过好几个国家才打得到,寡人想帮你却帮不上。秦晋两国接壤,秦君又很贤明,他愿意帮你,再好不过了,你就去吧。”于是派兵把重耳一行人送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文公。 过了三年,势力日渐强大的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因为都想拉拢宋国加入自己的阵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楚成王念及和晋文公的关系,本想放弃争夺,以免和晋国发生战争。但是成得臣坚决要求与晋国一战,楚成王只得答应。 两军阵前,晋文公命令晋军先后退九十里(即“退避三舍”,上图为晋文公号令晋军后撤),兑现了当年对楚成王许下的诺言。晋军不解为何后退,狐偃呵斥众人道:“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当年国君对楚成王许下的承诺吗?”狐偃解释了“信守承诺,理直气壮”的道理,所以晋军虽然后退了九十里,士气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双方在城濮爆发的这场大战,最终以晋国完胜楚国而结束[《城濮之战》全文],从此晋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95cfd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