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传统节日 农历节日 腊八节 [腊月初八] (来自于朱元璋) 腊月二十三 小年。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由来: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春节[正月初一]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 (据说是上元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赐福日,最早开始于西汉时期。该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为少男少女的相识创造了好机会。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二月二龙抬头,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后为祭祖之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祭祖扫墓,踏春之时,此日也为少男少女相识创造了条件,也算是中国的情人节。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为纪念屈原而设)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其实应该是“夫妻节”,来自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据说是中元天官大帝的生日,地官赦罪日,此日也是祭祖之日,为中国的鬼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重阳节[九月九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下元天官大帝生日,为水官解厄日,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端午节和中秋节是老人们看闺女和未过门媳妇的日子。 冬至和夏至 俗话说“冬至包子夏至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a6420f83c4bb4cf7ecd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