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①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② 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 瑟瑟:形容风声。 ④ 一何 :多么。 ⑤ 罹(L)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 平实,风格古朴。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 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 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 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 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 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 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 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 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 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 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是一首咏物诗。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的这种思想,勉励 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 不拔的美好品质 . 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 ”,实际上是一种 “比德”之说。所谓 “比德”就是用 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 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 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 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刘桢 (186-217) ,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 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 ”刘桢常 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 19 岁时任丞相掾属。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 “曹刘 ”。钟仲伟称他五 “言之冠冕 ”文“章之圣 ”,他确为“建安七子 ”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 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 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 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刘桢 5 岁能读诗, 8 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 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公元 197 年,因避兵乱, 11 岁的刘 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 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 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 “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刘桢 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 今存的诗歌只有 15 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 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 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 思友》诗被钟嵘评作 “五言之察策也 ”。《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 为三首之最,诗为: “亭亭山中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 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钟嵘的《诗品序》说: “曹 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都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可见,刘桢文 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 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 “积极于宣 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 ”《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 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 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 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 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在诗坛 “五言冠古 ”,是文苑中的 “文章之圣 ”,而且机敏雄辩之才也 称道当世。黄初二年 (222) ,文帝曹丕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书一 纸交给他,讥讽说:夫 “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 勿嫌其不反也。 ”《(三国志》《二刘传》 ) 。刘桢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 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 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桢 “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 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 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 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 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 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 ”《(三国志》 )文帝听刘桢这番妙论,既叹他的博 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 弃索带念头。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 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有一次刘桢因 “不敬罪 ”被罚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石料 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 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 道:魏 “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 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 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 ”魏王听后,又问: “石若 何 ?”刘桢朗然答:石 “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 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曹操 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 “仁义礼智信 ”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 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 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 有夫再嫁不忠不贞。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勃 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 被罚作苦力。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赦后充署吏。建安二十 二年(217) 辞世。他一生著述甚丰,经典的有《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 人将他的作品精选集成《刘公干集》传于后世。他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 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2398c2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