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阅读心得——陈昱雯

时间:2023-01-20 13:0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读书心得

陈昱雯

阅读,语文学习的根。字词通过阅读得到积累,表达的能力依靠模仿他人的表达渐渐成形,没有阅读的语文学习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阅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语文学习,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扩展、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建立……凡此种种,都有赖于阅读活动。应该说,阅读能力是个人成长中必须习得的一项基本技能。

在所有的阅读行为中,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重点亦是难点。语文课程教学中尤其如此。一方面,整本书阅读的体量与一般课文相比大得多,这对于学生的耐性及理解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受制于课堂教学这一模式及常规教学任务的制约,教师无法像讲解一篇课文一样对整本书进行细致的剖析、讲授。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整本书阅读在许多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出于缺席的状态,只能依靠学生课后自觉。这无论是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重难点问题,黄会兴联合了众多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对此展开研讨,积极实践,而其成果都汇聚在了《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下简称《开卷有益》)这本书里。

本书里提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及活动方案等,都是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前提的,但其对于初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亦颇具启发意义,为我们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一、课内指导系统化 整本书体量庞大,对其展开阅读必须倚赖学生课后自学,但教师一旦全然放手,学生的阅读很可能流于最浅层的浏览,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作用。一些阅读能力较为低下的学生甚至可能会出现弃读的状况。此外,阅读的成果也有赖于课堂进行检测。因此,利用少量的课内时间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必不可少。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课内指导。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整本书教学以课标内要求的名著为主要内容,主要以学生自读,课堂分享、总结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的分享、总结又以文学常识介绍、作品情节概括、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剖析及语言等艺术特征的赏析为基本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几乎涵盖了考试所能考察的全部知识范围,在应试上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整本书教学以先课外自读再课内总结的形式进行,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阅读开始之初,不知道如何去阅读,只是一味地看一个故事;同时,学生在阅读中碰到难题时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常常出现弃读、误读或借助名著导读类的书籍替代自主探究的状况。而等学生通篇读完了作品,发现自己在某些关键地方出现了理解错误的时候,再要回头重读则极大地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二,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下,课外整本书阅读与课内的课文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区分,整本书阅读变成了长篇的课文解读,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产生读作品就是了解这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从长远来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素养是极其不利的。


其三,这种教学模式其指向的对象是单一的,每次的指导都是以一部具体的作品为对象,缺乏普遍意义。

笔者以为,对于整本书阅读,有效的阅读指导应包括发生在阅读行为之前指导。而这种指导,一方面应该有其针对性:教师应事先对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发生的困难有充分的预计,在阅读之前给予适当的提示与点拨,以使他们的阅读不会偏离轨道,更可以推荐一些其他相关书目,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另一方面,从更广阔的角度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指导也必不可少。书籍是多样化的,每本书的体裁、特色等都不尽相同,但在这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阅读方法——当然这不是指“文学常识+作品情+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的固化套路,而是一些更加根本性的、更具创造性同时更能充分发挥阅读个性化的方法。

《开卷有益》就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思路。在“专题问道”这一板块中,编者就将“阅读的奥秘——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这一主题放在了第一个专题来介绍。本专题中,呈现了伍尔夫的《怎样评判书的优劣》、王云五的《读书十四法》及艾德勒的《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三篇文章。它们既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更是绝佳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手册。其中提到的对阅读的看法及阅读的方法等,都不是针对某一本具体的书,而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指导价值。

世上的好书汗牛充栋,学生的阅读不应局限于课标限定的几本中,教师的指导自然也不能仅为了几本名著服务。教学不应鼠目寸光、局限于考试,而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阅读跟踪精细化

由于整本书阅读都是在课外进行的,且一般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如何在这较长的时间段内确保每位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计划进度,是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遇到的又一难题。一般的跟踪方法有课堂抽问、小测、摘抄等。就抽问和小测来说,一方面挤占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受制于时间、形式的限制,只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进行测试,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这种跟踪只能确保学生“读了”,却无法保证学生读“透”了。读书笔记能够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对读书笔记的要求太过笼统且流于浅表,许多读书笔记停留在摘抄好词佳句、就作品抒发一些个人感慨的程度,达不到深入阅读的程度。

《开卷有益》一书在跟踪阅读进度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量化表的形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打开了新的思路。

在阅读《万历十五年》一书的案例后,附了一份《个人评价量表》《量表》将整个阅读过程细化为了三个阶段——初读与感悟、细读与分享、研读与表达。三个阶段分别以阅读、汇报、写作为主活动进行架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读、说、写三个维度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要求,学生个人及小组依据这些要求给自己的阅读过程打分,通过分数形式直接呈现个人的阅读质量。相比于传统的跟踪方式,这一方法通过分层细化的方式将阅读成果直观化的同时,真正达到了检测阅读质量的目的。

三、成果反馈多样化

整本书阅读的最终效果要通过其反馈的成果来检验。现行的教育模式中被普遍采用的反馈形式主要有两种——画思维导图及撰写读书笔记/心得/评论。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建立形象化认识,后者则能反映学生对整本书(或其某个片段)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两种方式被反复采用,不少学生已感到倦怠,无法激起他们的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a8995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