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丰子恺《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丰子恺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我的母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 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的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照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母亲坐在我老家西北角的八仙椅上,眼神中流露出严肃的光彩,争吵中流露出慈爱的微笑。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后面有柔软的厚垫,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被科举考试录取,祖母去世。父亲在家里,情绪低落,以诗歌和葡萄酒为乐。无论家事如何,丁难最终废除了科举,我父亲从此与世隔绝。在此期间,家庭和商店事务由她母亲独自处理。我从图书馆出来,像往常一样走到坐在西北角椅子上的母亲面前,向她要些吃的。母亲在争吵中露出了亲切的微笑,伸手放下挂在椅子顶上的“饥饿的杀猫篮子”,拿起蛋糕诱饵给我吃;同时,你的眼睛里有一种严肃的光芒。给我几句鼓励的话。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1七岁时离开母亲到很远的地方学习。当我离开时,母亲的眼睛里闪着严肃的光芒,警告我要善待人和事,学习和建立自己;这场争吵显示出一个充满爱的微笑,并照顾到了我日常生活和饮食的所有细节。她为我准备了学费,她为我准备了行李,她为我准备了一罐猪油炸火粉,并把它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了一块小电路板,把两根导线插进去,放进我的盒子里,然后把我送出去。当我度假回来的时候,我一走进商店,就看见我母亲坐在西北角的八仙椅上。她在争吵时带着爱的微笑欢迎我回家。她询问我的学习情况,眼睛里闪着严肃的光芒。晚上,她亲自去火炉旁烧了一些我爱吃的蔬菜。在灯光下,她询问我的学校生活,鼓励、教导或责怪我。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当我三0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我的岗位回到了家,阅读和写作为我的母亲服务。我的母亲仍然每天坐在西北角的八仙椅上,眼神中流露出严肃的光彩,在争吵中露出慈爱的微笑。但她的头发已逐渐从灰色变为银色。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 ——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50ad00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