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诗《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唐诗《登岳阳楼》教案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无际的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559800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