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

时间:2022-04-29 06:2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通选课“环境科学导论”

—— 致北大《学术风》杂志



industrializing “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一个多年谋求现代化modernizing)的并取得了GDP“持续快速增长”奇迹的亚洲大国,这正是西方主持的“现代”文明坐标体系中的中国。百年的贫弱屈辱和当代不可逆转的“市场与工业”文明前进的时代潮流使中国别无选择地沿袭“industrializingmodernizingdeveloping”这一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路径。今天,奔走在西方社会过去百年间走过的这条发展“单行线”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条路径两旁的“景物”已于当年大不相同:原先路旁曾参天的“大树”现已所剩无多,曾经富足供给的各种自然福利资源已越发稀缺,空气和水都已不再纯净透明……。因此,我们课上讨论:那条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表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关系的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1能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当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与世界环保历史上“八大公害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时空关联?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当今时代的现实。全球化为走在这条“单行线”的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以及“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陶醉在“致富和增长”气氛中的人们近来却越发感到:资源补给日趋紧张,日渐乌浊的空气让人乏力的同时也愈发使得“单行线”尽头原似“光明”的前景变得阴暗和模糊。更让“世界工厂”中的“工友们”茫然的是:在举国繁乱嘈杂、乌烟瘴气中日夜奔忙之后,收获的却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国民1/51/10的收入,而生活在地球另一边已处于 “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享用着“世界工厂”持续供应的廉价而舒适的衣裤鞋袜,在安宁清洁的工作室里边品咖啡边轻移鼠标却可从容地获得巨大的财富。我们似乎已意识到,技术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领先时代的主导“资源”,决定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演化,而上述资源的“钥匙”却牢牢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因



1

注:以人均GDP增长和环境恶化程度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基于西方发展历程,表现出:环境质量先随人均GDP增长而恶化,当后者达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环境恶化趋势呈现缓和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改善,由此呈现倒U形曲线。

1


此,我们课上讨论:我们是否对中国20多年来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和前景有着一个深刻的内在认知?最新公布的最保守估计上千亿的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究竟意味这什么?在当今西方掌控技术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在这一社会发展水平和利益失衡的世界,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出路在哪里?

环境科学导论正是力求在以上时空背景下向同学们逐步展开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给予北大的学子能以时代的纵深和国际的视野走进环境科学这种强烈的愿望一方面源于我从本科到博士的环境科学专业跨领域学习和数年来文理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思考,另一方面源于我近几年来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及咨询专家参加国际环境公约谈判的亲身经历和体会2。环境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内涵在于对人类活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种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作用关系及其调整的探索。显然,在这样一个学科门类综合的系统性学科中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在我看来,环境科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一种系统和综合,这一边缘、交叉性科学注定没有太多深奥莫测的原理,因为其内在原理几乎都可以回溯到各个自然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之中。

21世纪的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主题,无论任何专业的每一位大学生都理应具备的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多元、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系统和综合的视角和思维训练具有真正价值,而环境科学正可以给予同学们这样的思维锻炼。在本课程希望至少起到的以上两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中,我更加注重后者。因为在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课程各个“知识实体”(如臭氧层破坏或水体富营养化等机理)几乎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搜索获取,但其越发容易随着新的信息摄入和知识学习而遗忘,而仿如一“丝线”般贯穿其中的对于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和系统化的思考,却是对每个人而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

课程设计成五个部分,主题依次为:“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与中国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机理与控制方法”“全



2

本人曾先后获得环境化学专业学士、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温室气体甲烷的稻田排放监测、模型估算及同位素组成等大气环境化学方向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环境化学方向转为环境政策及环境管理研究方向,现主要从事国际环境履约政策和化学品环境管理等方面研究。20032007年,先后多次作为国家环保总局政策咨询专家和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身份赴瑞士日内瓦以及乌拉圭、塞内加尔等国参加《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际谈判会议,进行相关国际环境政策考察。

2


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公约”“环境政策与管理”,力求囊括环境科学的各主体分支学科(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管理学)的最基本原理,同时还包含城市生态学、人口学和资源科学这三个与环境科学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含在第二章中)。关于通选课的深度与广度向来存在各种不同理解和争论,但我的理解是,北大学子需要对环境科学具备一定的专业眼光,以及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的思想与知识,因此,课程一直努力的方向是:方面,应避免让本门环境类通选课程只停留在“科普”“环境意识”“新闻”及“感性”层面上;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媒体及专题手段,让文科同学都能理解课程所包含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原理,让理科同学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丰富内涵。此外,在全球化和中国正走进国际主流社会的形势下,北大学子更应具备国际化的眼界、知识和认知能力,因此,除采取国外通用教材外,课程还强调中国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保护各方面问题上的对比,反映国际环境保护的现实与动态。

我现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思想和内容设计只是基础,课堂讲课确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高超艺术尤其在当今信息量异常丰富且瞬息万变、要扩大“点击率”和集中“注意力”的网络时代以及课程云集的北大讲台,需要持久的精力投入。我在2004年开始尝试改革原有略显“僵化”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获得同学们较多肯定的是丰富的知识量、条理清晰的PPT、精选的教学短片和热烈的课堂讨论等,因而连续获得了良好的选课反馈;但是,课程不提供课堂讲义的做法备受同学争议,企求有限时间里知识传播量最大化而“多点开花”“喋喋不休”课堂风格压制了同学听课的主动性;此外,还收到关于未设课程交流网站、考试方式死板、评分过于严格等等批评和建议。我愿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在未来的课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最后,欢迎同学们走进“环境科学导论”的课堂,继续提出宝贵意见,我也愿投入更大的精力,不断完善本课程,并将其建设成为持续让广大同学欢迎和满意的一门通选课。



刘建国于200610月应北大学生会《学术风》约写。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b7db3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