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红”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时间:2022-09-17 20:1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网红”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湖北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岀该教授讲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时事类多角度材料作文,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要求考生既能就事论事,又能挖掘深度。考查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既要立场鲜明,不做骑墙派,又不能简单粗暴、武断绝对地看问题。

材料的核心是有关传播优秀诗词文化的讨论。早在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如今,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共识。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焕发生机,则成为一道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作答的命题。

既然事件有争议性,也就意味着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可肯定赞同,可批评质疑,可一分为二,辩证理性分析。 【立意参考】

对“网红”教授的做法,对广大“网友”的态度,对“专业人士”的观点,都可以有相关评论。比如,对“网红”教授的解读方式,可以有如下角度。 ①赞成角度

解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不拘一格,与时俱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 高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躺在故纸堆里,也不应该只成为小众的爱好,而完全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激发自身活力,走向人民大众。 ②不赞成角度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对中国经典文化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庸俗、低俗化;弘扬传统文化,是要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降低文化品位,而求得短期效应;作为古代文学领域的教授,应该更敬畏学术和文化,尽量避免粗浅、错误的解读,否则可能消解诗歌本身的美。 ③辩证角度(示例)

不可否认,“网红”教授生动诙谐的解读,使得很多受众改变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固有看法,也纠正了人们对大学教授的某些偏见,有利于优秀诗词文化的积极传播。

与此同时,无论我们怎样生动解读,创意传播,都应带着敬畏心,避免错误解读,共同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和美感。

【优秀标题】 肯定网红教授的角度:

接地气,得人心,有何不好? 解读古诗词文化,不必拘于一格 有趣,也是古典诗词的高级魅力 何必让古典诗词一本正经?

1 / 3




“网红”教授,“红”得有理

这样的“网红”教授,给我来一打! 期待更多教授成“网红” 教授成“网红”是文化之幸 让古典诗词走出象牙塔

高雅诗词文化,同样属于大众 激发古典诗词的现代活力 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 与时俱进的生动解读

对待“网红”教授,何必吹毛求疵?

质疑“网红”教授,是什么“酸葡萄”心理 放低身段,是古典文化的存活之道 否定或持辩证态度 思辨的角度:

侃诗词,应注意一个“度” 幽默解读,而非低俗

教授做网红,防止过犹不及 创新突破,但不要用力过猛 对“网红”教授,不宜过度追捧 对“网红”教授的冷思考 防止“网红”教授走偏走样 对待古典诗词,常怀敬畏之心 解读古典诗词,应避免庸俗化 弘扬古典诗词,不代表要迎合大众

【范文展示】 文化无定格,贵在鲜活

点评:标题表明立场,肯定“网红”教授

最近,一位老教授幽默解读古诗,迅速蹿红网络。他以亲切的口吻,诙谐的语句,加之“蹩脚”的“麻辣普通话”,圈粉无数,网友捧腹大笑之余,也在无形之中感受了古典诗词的恒久魅力。

点评:开篇“老实交代”,引出材料

人红是非多,也有业内人士质疑老教授,认为他误解文本,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而以我观之,教授成网红,是大好事,授课风格广受好评,就是明证,毕竟文化无定格,贵在形式鲜活。

点评:继续结合材料,点出争议之处,接着提出文章观点

拿中国古典诗词来说,门派林立,诗人灿若群星,名篇数不胜数。古诗词文化从来就不是以“固态”传世,而是仪态万方。对其解读,也从来就没有一把固定标尺。以鲜活生动的样貌面世,而不是让人读之可憎,岂不是好事?

点评: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阐述标题前半部分——“文化无定格”,再次点出“贵在鲜活”的观点

形式鲜活,传之更远。网红教授别具一格的授课,深受网友喜爱,流传度也颇高,因为这种形式,人们喜闻乐见。正如大家愿意听王立群讲《史记》,易中天《品三国》一样,他们的讲解不拘泥,不刻板,让写在书本上的板固语句变得格外有内涵,也有活力。

点评:此段可视为文章分论点之一,段首句为观点,简单列举多个事例,证明观点 爆红的《朗读者》节目,就是以让文化“活起来”的方式,使之传得更远,甚至飞出了国门。在此之前我国的著作名篇也早已对外开放,可传诵效果却不尽理想。而该节目通过名家分享,名家诵读的方式将一页页经典,一行行佳句呈献给观众,文字、声音、视频相得益

2 / 3




彰,为外国友人提供了别样的中国体验!

点评:以《朗读者》为例,继续分析

形式鲜活,其美自现。有专家认为老教授的讲解有误读,“消解了诗的美感”,未免就吹毛求疵了。诗句的美绝不只是通过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来彰显的,网红教授活灵活现的演绎,接地气的语言,无疑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一种如同和古人对面的既视感,然后快乐陶然。就算有些小错,也不影响诗歌美感得到另一种传达。

点评:分论点之二,阐述形式鲜活和“美感”的关系,驳斥了“专业人士”有争议的观点

你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对这些诗句,文学教材早有相对“权威”的固定解读,但我们除了考试去背背,之余可谓了无兴趣,怕是品不出多少“美感”?而网红教授以不一样的解读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诗人心境与生活情趣,让人捧腹,让人迅速脑补出千百年前的诗人生活画面,岂不美哉?

点评:结合具体的诗句,正反对比,再做分析 龙应台曾说:“文化绝不是一副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涂改。再厚重的历史也需要轻盈的传播,比如故宫文化,不应只是留给人们红砖青阶的固有印象。《上新了,故宫!》堪称600岁网红的真人秀。故宫通过多变的形式红爆全世界,故宫口红、故宫火锅等一系列衍生品备受追捧,传得够远,也不乏美感。

点评:引用名言,且恰到好处,可见作者不俗积累,用故宫一例再综合分析,对应两个分论点——“传得远”与“有美感”

诚然,活泼也好,幽默也罢。但“度”的把握仍很重要,物极必反。若老教授为了迎合受众的爱好,一味追求搞笑,一味营造课堂效果,真正将古诗内核抛之脑后,那么这种独特风格怕也无法代表文化的传播方向,而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罢了。

点评:退一步海阔天空,辩证分析,让论述更严谨

无论是综艺遇上诗词,还是网红教授妙讲诗歌,都是让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延续古典之美,又承载现代之新,灵动摇曳,渐行渐远。我们的文化征途是星辰大海,愿在星空渺远下,海面迷途里,多一些戴老教授这样的拓路人。

点评:末端精炼,回到材料,总结观点,语言精致有文采。不过考虑篇幅,删去也无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bb2114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