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寿县李三孤堆楚器赏析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8期 楚都东迁 楚国历史上曾多次迁都,尤至晚期都城不断东迁。公元前241年,在秦国日益强大扩张的紧逼下,楚考烈王熊元被迫迁都至寿郢(即安徽寿县,今属淮南市)。由此以降,历幽王熊悍、哀王熊犹二世,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亡国,为时19年。 墓葬概况 李三孤堆,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杨孙路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属安徽寿县)。此处距朱家集南约3公里,是一处高出地面2米以上,周长约400米的封土堆,俗称“离散孤堆”。该地是战国晚期楚王墓,民国期间(1933年-1938年)曾先后多次遭到大规模盗掘,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该墓现已完全看不出原貌,仅存一个不高的土堆,上有若干小坟包。 棺室概况 李三孤堆楚王墓,墓坑东西向。墓口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约17米。墓坑东北、西北两边有墓道,墓道宽3-4米。坑内填以五花土,坑底及椁周围均填有青膏泥。自封土至椁室,总深约12米。根据复原,椁室四周各有两边箱,加上中部棺室,共有九室。 出土器物 据不完全统计,墓中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青铜器最多,包括鼎、簋、簠、壶、甗、鬲、豆、缶、盉、盘、鉴、盏、勺、量、匕、炉等诸多礼器,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 李三孤堆墓被盗珍贵文物,有的经军阀和古董商之手,已流散海外;国内所余,也历经劫难。本次展览得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分藏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青铜礼器,汇聚于此,实属不易。 楚王酓(An -声)歬(qian -声)鼎 战国晚期 高59.7厘米,宽60.5厘米,口径46.6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体圆,直口,方唇,双立耳,深腹,三蹄足,足上端饰浮雕兽面纹。有盖,盖顶中心有一双兽耳衔环(环已失),周围有三钮,钮上饰直线纹。通体饰云雷纹,盖面饰凸弦纹二道,腹上凸弦纹一道。器口沿刻有铭文十二字:“楚王酓歬作铸鐈鼎,以共(供)岁尝。”盖顶刻有铭文四字: “集脰攻鼎”,盖内铭文三字:“口集脰”。“台寿”即战国楚考烈王熊元,公元前262年一前238年在位。“集脰”是负责王室饮食的机构, “攻”是祭祀名称。铭文表示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铸客鼎 战国晚期 高55.9厘米,口径48.1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直沿,浅腹圜底,腹两侧有弯曲的附耳,自腹壁起置三个高蹄足,足的上部和器腹相接的部分有粗狂的大兽首。此器形体厚重,质朴无纹饰,这是战国晚期楚器的特点之一。 口沿有刻铭九字:“铸客为王后七(府贝)为之”。 铸客是铸官之名,表明这是铸客所造,而置于王后七(府贝)之中。 王后六室簠(Fu三声) 战国晚期 高12.4厘米,口横31.6厘米,口纵22.3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高直口,腹下折后为平底,下承矩形四足。口及腹部饰云纹组成的菱形图案,是楚器上常见的纹饰。 器口上沿刻铭一行九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六室”即“六宫”,郑玄云:“六宫谓后也,妇人称寝日宫。宫,隐蔽之言。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教者不敢斥言之,谓之六宫”。 集脰(Dou四声)炉 战国晚期 炉高14.6厘米,口径33.5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整器作盘形,直壁,浅腹,平底,三蹄足置于器壁旁,饰一兽首,腹两侧设提链,器形朴质厚重。腹部饰连续式菱格形,在菱格内填以各种云纹,形成繁密的几何纹样,是战国晚期青铜器的特殊风格。 口沿有铭文七字:“铸客为集脰为之”。“集脰”,食官之名。此盘有提链,应为当时烧炭用的火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f2f17f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