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难尽的广场舞大妈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7期 文/本刊记者 程新友 不知从何时起,广场舞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刻,在《最炫民族风》《伤不起》《江南style》《月亮之上》《小苹果》等“神曲”的高音量伴奏下,在城市的随便一处空旷的角落,都可能出现一群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人群在翩翩起舞,好不快哉! 在近一两年,广场舞大妈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社会新闻频发,引发舆论热议。2013年更是诞生了非常有名的网络流行语——“中国大妈”。这个名字看上去似乎有点土气,可是却名扬全球。“中国大妈”疯狂抄底黄金,打败了华尔街。近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大妈的广场舞竟然也占领了纽约。大妈们跳起广场舞,从国内城乡各个角落跳到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红场,从地上跳到天上,且乐此不疲。总而言之,广场舞遍地开花,早已成为遍布全世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然而,开“花”的声音有点大,陆续有城市居民不堪忍受广场舞配乐音量巨大,称其扰民。最近,广场舞大妈很闹心,先有武汉大妈被人从楼上泼粪便,后有北京大妈遭遇朝天鸣猎枪和放藏獒驱散……广场舞扰民甚至横跨了太平洋。去年八月,美国《侨报》发表题为《纽约华人舞蹈队公园排练音乐扰民遭投诉》的报道,报道称,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目前是华人晨练、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但随之而来的音乐扰民问题不断遭到周围其他族裔的投诉与抗议。一支华人舞蹈队在该公园排练时,遭到附近居民的多次报警,前来的警员将领队王女士铐起来并开出传票。然而,无论别人怎么抗议,武艺用尽,依然难挡大妈们的手舞足蹈,她们忍辱负重也要“野蛮存在”。一方需要载歌载舞的空间,一方需要安静平和的环境,诉求出现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时代发展的印记,还夹杂着人们对大中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承载能力的焦虑。 广场舞大妈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广场舞大行其道蕴涵着怎样的社会肌理?它折射了中国人怎样的处境?“要弄清人的动机,必须首先弄清人的境遇。”弄清楚作为群体和个体的境遇,也就弄清楚了每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弄清楚了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比具体地提出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的建议有价值得多。 从深处分析,广场舞大行其道有深刻社会背景,绝不是跳跳舞、健健身那么简单。根据观察,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广场舞的社会学特征:在年龄特征方面,参与群体基本上在40岁至65岁之间;在性别方面,绝大多数是女性;在学历方面,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在职业特征方面,参与者以个体商户、企业、自由职业、事业单位职工为主;在广场舞所选用曲目方面,主要是简单欢快的流行歌曲。因此,根据观察与调查可以得出,广场舞的主体就是中国大妈。这些广场舞大妈代表了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政治运动接二连三,被浸染在高音喇叭与工业噪音中。这代人受到时代的局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时就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观念,退休后的生活让她们缺少了和同龄人之间的交集,当曾经的充实状态被空虚的精神所占据,她们更加渴望自我的存在感,于是,既能健身又能将一群有过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汇集在一起的广场舞成了不二之选。 她们经历了“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享受过集体的温暖也经历过集体的创伤。后来,她们结了婚,各种生活压力荒废了她们的青春岁月。而如今,退休后,好不容易有钱有闲,突然无所事事。她们在年轻时,也许也很爱美,但囊中羞涩,结婚生子后,又无暇关注自己。 退休后,她们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不免感觉人生空虚。对中老年女性来说,这一时期,相貌、体力和精力都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孩子的自立和丈夫的事业追求导致家庭状况变化,照顾老人的任务日益加重和对自己老年以后的生活日益担忧,中年危机爆发。她们突然发现,长时期以来,她们被无形的力量移离了人的位置,没有自我。她们开始寻找自我,按照自己的愿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她们心中对自我关注的意识开始再度苏醒。于是,一个个张扬个性的大妈,以空前的速度,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她们跟随节奏集体舞蹈,或是集体合唱,乃至跳舞到癫狂的状态,使得个体进入一种集体化的身份中,通过进入这种塑造起来的群体意识,个体不再感受到寂寞和空虚。 这个世界变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年轻人的玩法,这些大妈们在年轻时也没有享受过。那些灯红酒绿的夜总会,轻歌曼舞的KTV,自然不是大妈们的去处。那么,要跟上时代步伐,咬住青春尾巴,广场舞就成了大妈们独领风骚的最好“舞台”。宏大喇叭、爆强节奏、整齐划一的步伐,穿透了路人的鼓膜,但也穿透了大妈沉寂多年的肾上腺,奔向人生的黄金时代。有道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能够在广场舞中找到生命的活力,回味青春的热烈,无疑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总而言之,广场舞是集体主义生活的怀旧仪式,“是不甘青春老去又无可奈何的集体墓场”,是那浓浓的“乡愁”。 当然,广场舞的兴起也离不开中国人固有的爱热闹心理。广场舞大妈大多五六十岁,青年时,生活在亢奋的单色年代之中,身上没有形成多少独立的魂魄;到了中年,又逢社会剧变,不少人遭遇下岗,被淘汰到社会边缘;晚年,又常遭遇空巢生活。就上海的广场舞大妈而言,不少老人都是从外地投奔子女而来,有的还要负责照顾第三代。文化和语言等隔离,让她们几乎失去了自己的交际圈和生活;独门独户的住房结构,减少了地缘邻里之间的交往;家庭中子女工作忙碌,使家庭内沟通聊天的机会减少;她们大多已经脱离职场,业缘关系缺失。这些都造成大妈们人际交流的减少。人际来往减少推动她们来到广场。所以,大妈们自然就会广结趣缘,跳起广场舞。在公共场所、集体活动可以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当上百个人一起听着音乐、翩翩起舞时,是一种精神的释放。爱热闹的心理,让她们无法体会周边居民对静谧生活环境需求。在自己已经退出社会中心,彻底弱势化后,有广场舞这样一种集体行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做着同样的动作,给她们饱经变革的生命带来了浓浓的存在感。 广场舞兴起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这一代中老年人开始,中国出现第一波养老难题。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中国城市中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曾经只追求吃饱穿暖的这一辈人,如今对精神生活有更为强烈的需求。作为一种公共生活,广场舞让一些因独生子女政策而空巢的老人重新有了新的精神寄托。假如我们能认识到,她们除了老年人普遍会具备的怀旧、怕寂寞的特征外,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从源头上找出这种广场舞“瘾”。而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对广场舞的耳濡目染,也隐隐觉得,不少大妈对跳广场舞,似乎有一种“瘾”,超出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对健身锻炼的热情。身边有不少类似的抱怨,比如,有当媳妇的埋怨婆婆为了跳广场舞,不管家里的宝宝;当老公的抱怨妻子为了跳广场舞而不顾家。这些大妈对广场舞,或许真有一种难言之“瘾”。 对于广场舞引发的社会冲突,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广场舞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情境失态”。广场大妈的过度表演性健身舞,以过度夸张的影响力方式,以每天程式化的“情境失态”干扰环境,与其他群体要求秩序与安静的要求发生着强烈的冲突。她们是生活在一个转型社会的代表: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重性交织的社会,传统心理与性格需要逐渐调整和改变,然而她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她们意识深处还是前现代的心理结构,比如爱热闹、集体主义,这与现代社会秩序与安静氛围的要求严重冲突。 构建法治下的公共空间 总之,大妈们跳起广场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现象。她们展现了中国女性对生活有追求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在追求寻求自我认同。广场舞大妈形象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是以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为后盾的,她们的种种举动背后展现的是中国中老年女性对生活的积极与乐观。对于年轻一辈,要尊重她们,理解她们。对待广场舞现象,不能单纯的批评戏谑,更该反思城市和家庭应当如何善待这个群体,对她们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和亲情养老等方面的普遍需求,给予必要的尊重,并加强引导、建设和服务,体现出更多的制度善意。 当然,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要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城市文明、公共法治下的自由互动公共空间。实际上,大妈们并非是将自我的健康快乐建立在他人被侵扰基础之上的无理之人,她们只是依据传统习惯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性格争取活得更加滋润而已,而面对自己行为失范,她们缺乏自我反思和无法获得合适的认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公共社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法规,无法可依,社会争端便会各自走向自私对立的极端。而行政机构和立法机制对此缺乏现代都市管理的具体法治意识,也没有公共社会治理的智慧。当人们在公共空间“情境失态”时,遵循的是她们心目中的习俗,自觉没有什么不妥。“人不是一个孤岛和独立存在,人们都是一个陆地的碎片,一个大陆的部分,如果海水冲走了一个土块,冲走一个海岬,冲走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结果都是一样的……任何人的死都损害了我,因为我与整个人类相关。不需要知道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当广场舞引起非议之时,政府管理和立法机构应当及时研究,做出反应,通过具体法治条例,为社会制定现代性的规则,引导她们形成更加文明和具有自由边界的休闲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282827a7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