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9诗词两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_西师大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看起来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耀,山 前难道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能够避雨,现在如何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显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欢乐。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明白得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看起来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通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专门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解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朝气蓬勃,颇不孤寂;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觉,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爱好。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刻和地点。时刻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适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通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样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因此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荡。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刻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慢慢吹拂时,往往专门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画得令人悠然向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乐趣所浸润,更关怀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立即到来的丰年景象。现在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因此是描画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受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制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充满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只是,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假如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画,那么下阕却明显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显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固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那个地点,“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差不多上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适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专门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但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专门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表达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只是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那个地点,读者也能够领会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域。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显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欢乐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7b186f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