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人介绍】 辛弃疾(1140 年-1207 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其词风格多样,以豪放最有代表性,词文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的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清平乐·村居》曾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爱国, 早年从军征战,后入朝为官,时刻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信念放在心中,寓于词中。 【人生经历】 立志抗金→参加起义→回归南宋→归隐田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别枝:斜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出现。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其他代表作】 (一)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句注释、白话译文见上周在群文件中所发“《1、古诗词三首》知识点.docx” (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9fce7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