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摘 要】规则和自由一直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两难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个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案例分析,简单阐述规则和自由的关系。规则和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幼儿园规则是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的,只有激发幼儿的内在纪律,才能带来更大的自由。本文浅要分析幼儿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规则;自由;幼儿 近期在某幼儿园参观时,笔者观察到一个中班的常规不错,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很“听话”。吃点心前,教师让幼儿去洗手,孩子看到点心很兴奋,开始讨论。教师听到声音就拍桌子喊道:“我看谁还在讲话!表现好才可以吃点心!”于是,大部分幼儿立刻坐得笔直。 在后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不讲话了。教师问问题时没有人主动回答。教师又强调了一遍问题,教室里却依旧安静。教师有点生气了,提高音量說:“怎么都不说话啊?刚才不是很能讲吗!”过了一会儿,有孩子小心翼翼地举起手。离园时教师开始发贴纸。“这儿有好看的贴纸,你们想要吗?表现好才可以拿到。”这时,所有的孩子都坐得端端正正,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教师。 可以说,这个班级的常规是笔者见过的班级中最好的,但是这种“井然有序”并没有让人觉得放松,而是紧张、压抑,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纪律好就是表现好吗? 教师在约束纪律时,经常将表现好与“不讲话”“坐好”等行为相联系,暗示幼儿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不违反规则,就是表现好的孩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 (一)评价具体、多元化 教师对幼儿评价的目的在于塑造幼儿的行为,促进其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幼儿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并将评价语言具体化,不能一律使用“你真棒”“你真好”这类语句。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评价结果更民主、公平,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评价能力,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不过分依赖外在强化物 儿童在环境中吸收营养使心理得到逐渐的发展,如果行为受内心节律所控制,那么表明心理发展正常健康;如果行为不能受到内心节律的控制,就只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混乱和无序。强化物是外在动力,是教师让幼儿表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的快捷方式,见效快,但不稳定。自律才是幼儿自我调节的内在动力,能带来稳定持久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外在强化物,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自律意识。当幼儿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而不是滥用外在强化物来刺激幼儿遵守纪律。 二、规则和自由是单选题吗? 约束纪律是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方式之一。相比于需要由选择内容、设计方法,组织过程、进行效果评估等多个步骤组成的专门的教育活动来说,利用约束纪律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捷的特点——教师只需要一个或几个施动行为就可以迅速改变幼儿的违规状态,省去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但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有待商榷。成人的规训真的能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吗?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他们或许会暂时停止讲话或者坐端正,而过了“保质期”,又马上回归天性。一些孩子内心仍然困惑、委屈,但自知反抗无果,就渐渐习惯,变得循规蹈矩。 规则和自由本不是绝对对立的两面。为了制造一种表面的安静,强迫幼儿不许大声讲话,不许左顾右盼,长此以往扼杀了幼儿的天性,抑制了他们的好奇心,导致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因长期慑于教师的权威也不敢开口。这是一种静止的纪律,以安静状态为标准,剥夺了幼儿的个性发展。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给他们更大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让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充满趣味,在幼儿出现主动探索的欲望时,教师不该是感到秩序混乱得难以控制,而是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允许幼儿主动探索。 三、规则由谁来制定? 如何在不剥夺幼儿自由的前提下,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其核心在于“规则由谁来制定”。在现实中,幼儿园班级常规往往是教师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价值标准制定的,忽视幼儿参与的重要性,导致规则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致。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幼儿、倾听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其次,在制定规则时,教师要让全班幼儿参与到讨论中来,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出自己的建议,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幼儿。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更为有效。一方面,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易被幼儿接受;另一方面,幼儿可以感受到和集体的合作得到的成就感。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才乐意主动遵守规则、维护规则,也能和教师建立起互相信任、更为亲密的师幼关系。 总之,规则和自由是辩证统一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而是在一定规则之内的自由。幼儿园规则是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的,只有激发幼儿的内在纪律,才能带来更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儿童心理的畸变与皈依——与教育大师蒙台梭利对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a0f052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