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一篇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指引黎明的曙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原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祸害,现比喻开始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泽东在1930给林彪写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准确的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思想错误,明确中国革命道路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是点亮中国革命的灯塔,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是指引黎明的曙光。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以此来比喻中国革命。他认为在中国的环境里革命的“星星之火”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党内现存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毛泽东同志连用六个“就会明白”明确的阐述了中国现有的国情。 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并且指出要判断中国政治形势,需要认识两个点。一是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消弱,但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他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和各种基本矛盾,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根据地,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发展革命形势和壮大红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必须执行正确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即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原则。 毛泽东指出的这条道路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中国当时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科学地分析,拨开了当前迷惑革命同志的表面现象,究其实质,打破了党内同志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指引了全国人民革命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的星星之火,燃烧了整个神州大地,照亮前进的道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作为革命的先驱,毛泽东对革命保持信心,也用这份信心来感染周围的人,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也正是这样才能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日益成熟和丰富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立场和准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cebb6b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6.html